跳到主要內容

益生菌與食物過敏

摘要

一般人群中食物過敏的確切發生率尚不清楚,但近12%的兒童人群有食物過敏嫌疑。IgE介導的對食物的反應實際上是最典型的過敏類型,它們可能特別有害,尤其是對兒童。根據“衛生假說”,早期接觸外源性抗原較少或不接觸外源性抗原可能會通過延遲免疫耐受的發展和限製Th2/Th1的轉換而增加過敏性疾病的風險。由於腸道菌群在免疫耐受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人們對益生菌、益生元、抗氧化劑、多不飽和脂肪酸、葉酸和維生素等對免疫功能有積極作用的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

益生菌存在於細菌或酵母菌中,能夠在腸道內重新定植並恢複菌群共生關係。益生菌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對人體健康的安全性。益生菌具有粘附腸上皮細胞、調節和穩定腸道菌群組成的能力,可能在調節腸道和係統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們實際上似乎能夠恢複腸道微生物平衡,並調節免疫細胞的激活。

最近有幾項關於益生菌在預防和/或治療過敏性疾病中的作用的研究,但結果往往相當矛盾,可能是因為菌株的異質性、治療的持續時間和給患者的劑量。因此,需要進行新的研究,以闡明益生菌在食物過敏和其他類型的過敏性疾病中的作用和用途。

簡介

食物過敏是一種免疫疾病,可能對患者及其親屬的生活質量產生重大影響,並對患者和國民保健服務體係(NHS)造成經濟後果。即使不知道確切的患病率,但幾乎20%的人提到了幾種可能與食物過敏有關的症狀,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最終從飲食中排除了一些食物,失去了營養平衡。

這種情況可能會特別有害,特別是對兒童患者,因為他們可能會出現幾種臨床症狀,但也因為在過敏反應完成之前建議的限製飲食可能會導致營養缺乏。

近年來,許多研究集中在對過敏反應的分子和免疫機製的理解上,特別是闡明了腸道菌群不僅對維持腸道生理,而且對免疫係統的正確發展和誘導口服耐受的重要性。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益生菌、益生元、抗氧化劑、多不飽和脂肪酸、葉酸和維生素等膳食因子對免疫功能有積極作用。特別是益生菌菌株顯示出恢複腸道微生物平衡和調節免疫細胞激活的能力,可以解釋益生菌在臨床實踐和過敏治療中逐漸擴散的原因。

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一詞是指任何與食物攝入有關的病理表現:這些反應根據作用的分子機製主要可分為“食物不耐受”和“食物過敏”。

IgE介導的反應實際上是最典型的過敏類型;非ige介導的反應或細胞介導的反應包括那些與乳突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不同的特定細胞負責過敏反應的反應,它們大多涉及胃腸道;IgE介導和細胞介導混合反應是指IgE和免疫細胞都參與的反應[1- - - - - -4].

與食物過敏症狀相似的其他病理條件包括偽食物過敏,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在過敏性超敏反應中檢測到的臨床圖像是相同的,但無法證明其免疫學機製。

在一般人群中食物過敏的確切發生率尚不清楚。根據不同的元分析[56],近12%的兒科人口懷疑食物過敏,而在意大利,約10%的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食物過敏[7].然而,當診斷是基於口服食物挑戰時,食物過敏的患病率約為3%,這是“金標準[89].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美國,3歲以下兒童中有近5%的人患有食物過敏,而成年人中有近4%的人患有這種疾病。最近,Sicherer和Sampson顯示了一種不同的食物過敏流行率,指出可能會引起總人口的6-10%的興趣,由於地理分布、年齡和種族的不同[10].

在歐洲,食物過敏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為1-2%,在兒童中為5-8%,盡管這些數據被低估了,因為缺乏高質量的出版物,以及不同研究的不同“體外”和“體內”診斷方法。此外,即使EAACI試圖將食物過敏的過敏檢查標準化,每個中心麵臨的挑戰也不同,而且許多不同的專家(兒科醫生、過敏症專科醫生、胃腸病學家、皮膚科醫生)似乎對這種疾病采取了不同的治療方法。

另一個需要明確確定的數據是,在生命的最初幾年,食物過敏的患病率更高,據估計,2歲前的發病率在6%到8%之間。因此,隨著患者的成長,臨床醫生可能會幫助食物過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減少。

來自不同國家的兒童越來越多地移民到意大利,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即他們是否可能改變我國艾滋病的流行情況。然而,1999年至2001年在意大利23家意大利兒科診所進行的一項回顧性研究表明,出生在意大利的移民家庭的兒童,或在出生後的頭幾年到達意大利的移民家庭的兒童,食物過敏的發生率與意大利兒童相同,因此,總體患病率增加[11].

大多數皮膚對食物的過敏反應是由於過敏原特異性IgE抗體及其在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細胞上表達的高親和力受體(FceRI)和在巨噬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血小板上表達的低親和力受體(FceRII)的作用。IgE與FceRI的連接導致受體交聯和細胞介質的釋放[1213].

潛在危險食物的數量相當低(雞蛋、牛奶、花生、堅果、魚、貝類、小麥和大豆),它們的致敏性是由於它們的蛋白質成分。這些蛋白的“主要”致敏片段或“表位”是水溶性糖蛋白,分子量通常在10 - 70 Kd之間,具有良好的耐熱、耐酸和抗蛋白酶消化能力。此外,食物中免疫刺激因子的存在也可能促成這種致敏作用[1415].

通常,隻有少數接觸食物過敏原的受試者會產生過敏反應。事實上,上麵提到的食物清單包括了幾乎所有人都經常攝入的食物,而過敏症狀隻出現在一小部分人身上。食物過敏原的生化特性確實不能單獨解釋其致敏性,但過敏反應也是由於特定的遺傳或表觀遺傳特征的主體。盡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定負責過敏反應的特定基因,但在臨床實踐中,人們普遍認為,特異反應性(定義為對低劑量過敏原產生IgE抗體的個人或家族傾向)[1也與食物過敏的傾向有關。接觸新的食物過敏原後的自然反應被稱為耐受性。

IgE介導的過敏反應具有多種不同的臨床表現,可能涉及任何器官,並在食物攝入後幾分鍾或幾小時內(通常在2小時內)發生。急性全身反應是由乳突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的活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化學介質引起的。口咽症狀通常表現為唇和齶的刺痛和瘙癢,血管性水腫,聲音嘶啞,發音困難,幹咳。胃腸道症狀包括惡心、嘔吐、痙攣、絞痛和腹瀉。其他症狀可能是流涕和鼻塞、蕁麻疹、其他皮膚症狀、支氣管痙攣[16甚至出現過敏反應[1617].

非ige介導的食物過敏是不常見的,這類過敏的細胞機製還不完全清楚。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消化道或皮膚的急性和慢性炎症,這似乎是由嗜酸性粒細胞和T細胞直接對致敏蛋白的反應引起的,導致化學介質的釋放,驅動炎症反應,並涉及特定的細胞因子。這些反應通常與遺傳和種族因素有關,在白人男性受試者中有易感性[1].非ige介導的疾病的臨床表現包括嗜酸性食管炎;飲食蛋白引起的小腸結腸炎(腹瀉、嘔吐、嗜睡、生長不良),通常發生在兒童時期,稍後會消退,通常由牛奶、大豆和大米引起;飲食引起的直腸炎(典型的兒童),特征是大便出血和粘液,通常與攝入疫苗奶有關,此外還有其他幾種罕見的形式。

有些疾病與IgE-/細胞介導的混合反應有關,如特應性皮炎、嗜酸性胃腸炎和嗜酸性食管炎。

口服耐受性在兒童早期就已建立,抑製了對食物過敏原和內源性腸道菌群細菌的局部和全身免疫反應。機體可能對外來病原體產生有效的免疫反應,但對自身抗原沒有反應。這種情況被定義為“特異性免疫低反應性”,依賴於完整的、免疫活性的胃腸道屏障[11819].

這一屏障包括緊密連接的上皮細胞、粘膜層、管腔和刷狀邊界酶、膽鹽和極端pH值。此外,腸道菌群在調節胃腸道的穩定和生理,維持腸粘膜通透性的完整性方麵起著重要作用。腸粘膜通透性增加和早期接觸致敏抗原被認為是嬰兒致敏的可能原因。致敏受試者的過敏反應是口服耐受性喪失和T細胞反應調節的結果[1820.].

腸道菌群與過敏

人們普遍認為,早期接觸環境過敏原可能會影響免疫係統的成熟,並可能易患免疫介導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或過敏性疾病[20.].

腸道除了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外,在免疫係統中也起著關鍵作用。腸道屏障的一部分是由細菌菌群組成的,促進腸道生理,並對外界病原體提供保護。此外,腸道菌群是最重要的微生物刺激來源,它在免疫係統成熟和維持腸道內穩態方麵發揮著核心作用。

人類的胃腸道(GI)在出生時是無菌的,免疫係統是天然的。出生後不久,胃腸道就會被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定植,大約在出生後一周,定植就完成了。哺乳動物腸上皮細胞在微生物豐富的環境中發揮其生理功能,而微生物則提高宿主的防禦能力。

人體腸道菌群由擬杆菌門、梭狀芽胞杆菌門、腸杆菌門、雙歧杆菌門和乳酸杆菌門組成,母乳喂養的新生兒與配方奶喂養的新生兒腸道菌群差異顯著。

從微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一個新人類出生後的時期的特征是形成一個新的生態係統:人類腸道的微生物區係。雖然在成年期,一些屏障對來自口腔的細菌產生了強有力的選擇作用,但在生命的最初階段,這些屏障水平較低,哺乳(母乳vs奶瓶喂養)在決定微生物區係組成方麵起著關鍵作用。

根據經典微生物學技術獲得的數據,雙歧杆菌、乳酸菌和其他厭氧菌似乎在2-3天後到達腸道。

母乳喂養的新生兒的另一個細菌來源是母乳,母乳中含有多達109健康母親體內的微生物/L最常遇到的細菌群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棒狀杆菌、乳酸菌、微球菌、丙酸菌和雙歧杆菌,它們起源於乳頭和周圍皮膚以及乳房的乳管。特別是,它甚至表明,人類母乳是新生兒乳酸菌的相關來源,總體上嗜酸乳杆菌其次是幹酪乳杆菌和副幹酪乳杆菌,而標準配方奶粉的嬰兒主要含有德爾布魯基乳杆菌和羅伊特乳杆菌,然而嗜酸乳杆菌也存在於這些嬰兒中,但水平較低。在成人受試者中,胃腸道有超過1014微生物,到目前為止,隻有不到50%的腸道微生物菌群物種被確認[20.- - - - - -22].

菌群與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是共生的,也可以是共生的。菌群中的細菌既能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又能防止致病性微生物在腸道的定植。

共生微生物,從出生後的第一個時期獲得,是發展免疫耐受所必需的,不僅對自己,而且對其他抗原,如食物抗原。與胃腸道共生菌群的相互作用是支持t細胞(主要是Th1)成熟的環境信號之一。共生菌具有抑製炎症反應的能力(即通過下調NK-kB活性),以及共生菌缺乏可被免疫係統細胞表麵toll樣受體(TLRs)識別的毒力因子,支持了對菌群的耐受性[2324].

在過去幾年中,工業化國家發現自身免疫疾病和過敏性疾病顯著增加,這些疾病被認為分別與Th1和th2介導的機製有關。免疫介導疾病的增加可能是由於在生命早期免疫功能成熟受損,從而導致免疫耐受能力的喪失。這一機製似乎主要是由腸粘膜和鄰近淋巴組織的微環境介導的。

根據“衛生假說”,早期接觸外源性抗原較少或不接觸外源性抗原可能會通過延遲免疫耐受的發展和限製Th2/Th1的轉換而增加過敏性疾病的風險。改變的微生物菌群似乎允許Th2細胞因子(IL4, IL13, IL5)的持續存在,在出生時占主導地位,並禁止向主要th1反應轉變,產生IFN-g和IL12。然而,過敏性疾病(th1介導的)和自身免疫疾病(th2介導的),如1型糖尿病,並不相互排斥[25].這可能表明衛生學假說可能過分簡化了過敏性疾病的免疫學基礎。

共生細菌的重要性也可以通過最近的“老朋友假說”(“衛生假說”的修訂版)得到強調,該假說聲稱,這些細菌的存在對調節性樹突狀細胞的成熟至關重要,而樹突狀細胞能促進T調節性細胞(T海軍學校規則)通過TGF-b和IL-10的產生分化。這一機製與抑製對共生細菌抗原的炎症反應有關,進而導致大量調節性樹突狀細胞的成熟,與自身或食物抗原的加工和免疫耐受的誘導有關[2627].

最近對自身免疫和過敏性疾病的細胞機製的研究發現了另一個T細胞亞群Th17,它似乎在過敏性疾病的發病機製中起著作用。哮喘患者痰液中IL-17水平升高,可能與非特應性和/或非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顯性哮喘的發病機製有關[28- - - - - -30.].共生菌群的變化可能在炎症Th17細胞和T細胞之間的平衡中起作用海軍學校規則Foxp3+細胞在腸內活動[31].

通過對過敏兒童和非過敏兒童腸道菌群組成的不同觀察,證實了菌群對免疫反應調節的重要性。Björksten等,表現出較高的患病率金黃色葡萄球菌2歲過敏兒童中擬杆菌和雙歧杆菌的比例較低[32].另一項研究後來證實了這些結果,並表明梭狀芽胞杆菌在過敏兒童中的患病率更高[33].

在生命的早期,免疫係統是不成熟的,需要來自環境的刺激,如微生物接觸,以適當成熟。此前有報道稱,在過敏疾病發生之前的嬰兒時期,腸道菌群組成有所不同,這意味著腸道菌群在通過免疫係統教育促進對無害抗原的耐受性方麵發揮了作用。雙歧杆菌已被證明對腸道免疫具有物種特異性的影響,因此雙歧杆菌的早期組成可能對naïve免疫係統有重大影響。已經清楚地證明,母乳中含有雙歧杆菌,因此在母乳喂養期間,雙歧杆菌可以保證不斷地供應到嬰兒的腸道。有過敏反應的嬰兒確實被雙歧杆菌定植的頻率更低,濃度也更低。同樣值得注意的是Badolescentis在過敏性兒童的腸道菌群中比在非過敏性兒童中更常見。

最近,母乳喂養的嬰兒腸道菌群中雙歧杆菌的優勢與母乳中母親雙歧杆菌直接轉移給新生兒有關,從而促進了健康的腸道菌群,降低了特應性疾病的風險。

即使腸道菌群和免疫係統之間的細胞和分子相互作用還有許多不清楚的方麵,但正確的菌群內穩態對降低過敏疾病風險的重要性已被廣泛接受,而可能使用益生菌株作為輔助療法是科學辯論的中心論點。

益生菌

腸道菌群在免疫耐受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最近提高了人們對膳食補充劑的興趣,如益生菌,可以促進腸道定植和腸道內穩態。

“益生菌”一詞來源於拉丁語“pro”和希臘語“bios”,意為“生命”,與“益生菌”的概念有關,該概念可能是由埃利·梅奇尼科夫在1907年提出的。他提出了食用活微生物對人體健康有益的觀點。Metchnikoff的定義包括在飲食中使用有益細菌發酵的食物基質和“濃縮”細菌補充物。

多年來,"益生菌"的定義不斷演變,2001年,一組專家召集了糧農組織/世衛組織對益生菌的現行定義,即"當給予足量時,可對宿主的健康產生益處的活微生物" [34].同樣,意大利衛生部將益生菌定義為"一旦攝入足量,對機體產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 [35].

益生菌的主要特點是這些菌株來源於人類,這是選擇益生菌的標準之一。此外,要定義一種好的益生菌,還需要幾個要求,例如:能夠粘附在腸道上皮細胞上,能夠排除或減少致病性粘附,能夠持續、繁殖並產生酸、過氧化氫和細菌素,以對抗致病性生長。它們被認為是安全的、非侵入性的、非致癌的和非致病性的,並且能夠聚集形成正常的平衡菌群[36].

益生菌存在於細菌或酵母菌中,能夠在腸道內重新定植並恢複菌群共生關係。益生菌通常主要屬於乳酸菌而且雙歧杆菌屬尤其是群體嗜酸乳杆菌而且雙歧杆菌外,包括不同的品種(lrhamonususlbulgaricusl唾液鏈球菌l杆菌的l幹酪乳杆菌B對象的Blongum乳酸鏈球菌).一些常見的益生菌,如釀酒boulardii,是酵母[37].有幾種細菌是耐酸和耐膽的,可以從哺乳動物的胃腸係統中分離出來。

益生菌菌株有許多積極的作用,如改善胃腸道內穩態和消化,調節腸道,並可能調節免疫係統。

益生菌的安全性

益生菌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對人體健康的安全性,這是益生菌選擇的關鍵之一。特別是,益生菌菌株的特性是建立在對臨床或獸醫抗生素無耐藥性以及沒有毒力因素的基礎上[38].

歐盟動物營養科學委員會(SCAN)、歐洲食品安全局動物飼料中使用的添加劑、產品和物質問題小組(FEEDAP)和意大利衛生部建議,作為批準微生物的先決條件,須核實無可轉移抗生素耐藥基因[3940].

對菌株的鑒定不僅是出於安全考慮,也是為了證明其有效性,因為同一物種的不同菌株對宿主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27].

近年來,益生菌的消費量有所增加,益生菌被認為是“普遍安全的”(GRAS),但許多研究在臨床實踐中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結果存在爭議。

與使用益生菌有關的可能的並發症可能是菌血症、敗血症或心內膜炎、胃腸道的毒性和代謝作用,以及可能將抗生素耐藥性轉移到胃腸道菌群,即使菌血症和真菌血症可能很少發生,且往往與使用腐生益生菌有關[38].此外,一些益生菌表現出負麵特征,如存在毒力因子、可能獲得毒力基因或抗菌素耐藥性,可在內源性細菌種群中誘導不必要的耐藥性[39].

有些益生菌菌株,如乳酸菌明串珠菌屬腸球菌而且雙歧杆菌屬,已從感染部位分離出來,導致這些益生菌可能轉移的問題。Liong強調,益生菌易位在健康人中是一個罕見的事件,但益生菌易位可能會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產生破壞性影響[40].

一些關於在危重患者中使用益生菌的研究結果存在爭議,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更好地了解益生菌易位和感染的機製。

益生菌和免疫力

益生菌具有粘附腸上皮細胞(IELs)、調節和穩定腸道菌群組成的能力,可能在調節腸道和係統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益生菌可能影響樹突狀細胞(dc)、NK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B細胞(在較小程度上)的功能。

某些益生菌,特別是乳酸菌(實驗室),對上皮腸壁的粘附促進了它們在Peyer 's斑塊中的捕獲,在那裏它們直接調節樹突狀細胞的激活和增殖。益生菌能夠刺激髓樣DC (mDCs)產生IL-10和IL-12,從而促進Th1-Th2/Treg極化,以及DC產生TNF-a和IL-6。幾個實驗室還通過誘導IL-12和TNF-a的產生誘導dc成熟,並通過漿細胞樣dc (pDCs)促進IFN-a的產生。成熟的樹突狀細胞是NK細胞的強力激活劑,通過產生IL-12和IL-15等細胞因子,誘導NK細胞激活、增殖和細胞毒性活性。一些益生菌菌株還能刺激單核細胞產生IL-12和NK細胞,以產生IFN-g [41- - - - - -43].

實驗室塑造NK/ dc串擾和直接刺激NK激活的能力突出了一些益生菌菌株在促進NK依賴性IFN-g產生和Th1極化方麵的重要性。LABs在生命早期的存在可能有助於促進Th1極化和防止th2介導的疾病。

益生菌在識別整個細菌細胞或細菌成分後發揮其免疫調節活性。PPRs由先天和獲得性免疫細胞上表達的幾種表麵受體,稱為toll樣受體(TLRs)。這些活性分子是DNA和細胞壁組分,如未甲基化的CpG DNA (TLR9的配體)、肽聚糖、脂磷選擇酸和脂多糖(TLR2、TLR1和TLR4的配體)。TLRs的激活,在識別細菌抗原後,導致細胞成熟,細胞因子的產生和增殖[43- - - - - -45].

DCs的激活促進T細胞應答和IL-10和IL-12的產生,在微生物群、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之間建立聯係。特定的益生菌菌株可直接誘導B細胞反應,增強體液免疫,和T細胞反應,增強細胞介導免疫。特別是在腸道固有層B細胞在漿細胞中分化產生二聚體IgA抗體。分泌的IgA與腸上皮細胞基底外側表麵的特定轉運體受體結合後,被釋放到腸腔中,在黏膜免疫中發揮關鍵作用[4647].一項實驗研究表明,混合施用幹酪乳杆菌l嗜酸的l喂食ldelbrueckii無性係種群。bulgaricus唾液鏈球菌無性係種群。酸奶而且Lactococcus lactis對呼吸係統有積極作用,通過預防和減少呼吸道感染,這是由於小鼠支氣管粘膜中iga分泌細胞的增加[48].

益生菌和過敏

眾所周知,自出生以來,腸道黏膜微環境對免疫係統的成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Th1和Th2免疫應答和誘導免疫耐受之間的平衡在腸道中是通過菌群細菌抗原和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調節的。

腸道菌群組成的變化與過敏性疾病的發病機製有關,這一結論增加了研究人員對使用益生菌治療和/或預防過敏性疾病的關注[4950].對過敏患者的臨床研究對益生菌作為抗過敏治療的有效性產生了爭議。

許多研究集中在使用益生菌菌株治療特應性皮炎和其他皮膚過敏表現。皮膚屏障的破壞引發了後續的特應性反應,可能導致過敏性呼吸道疾病:事實上,受特應性皮炎影響的兒童更容易發展成過敏性哮喘[51- - - - - -54].

Majama等人的第一份報告顯示,在一個月的治療後,兒童特應性皮炎有適度的減少l喂食與安慰劑組相比,服用益生菌後兒童麵部的TNF-a和a1-AT也相應減少[55].然而,未發現對係統免疫反應有影響[56].

對梭狀芽胞杆菌高發的特應性兒童腸道菌群變化的幾項觀察支持了腸道菌群組成與過敏性疾病易感性體質之間存在嚴格相關性的觀點[57- - - - - -59].這些研究加強了益生菌在兒童過敏呼吸道症狀複發中的作用的假設。2007年意大利的一項研究對187名學齡前兒童(119名患有哮喘,131名患有過敏性鼻炎,63名兩者兼有)進行了隊列研究,這些兒童對空氣中的過敏原有過敏症狀l幹酪乳杆菌與安慰劑組相比,使用益生菌組的兒童每年鼻炎的複發率降低了33%,發生率降低了2倍。此外,對45例亞組患者進行的腸道菌群遺傳分析顯示,腸道菌群的患病率很高l幹酪乳杆菌患者組DN-114 001及其他益生菌株與對照組比較;幾乎所有受試者的胃腸道定植持續了6-12個月[60].

過敏性兒童腸道菌群的不同組成提示立即改變產後定植可能有助於預防過敏性疾病。Kalliomäki等人提出在懷孕期間和產後早期服用益生菌。他們報告嬰兒濕疹減少了50% [61].同一組人還報告說乳酸菌GG對母親和嬰兒都有效產後在預防高危兒童早期特應性疾病出現方麵具有積極作用,與安慰劑組相比,哮喘和濕疹明顯減少[62].

這項研究為後續許多使用不同益生菌株治療和預防過敏性疾病的研究鋪平了道路,但不幸的是,結果似乎存在爭議和不一致[63].Kopp等人特別指出乳酸菌在孕婦和早期嬰兒中補充GG對降低受影響兒童特應性皮炎的發生率或疾病的嚴重程度均無效,但它與喘息發作的增加有關[64].

此外,最近的一項薈萃分析比較了2001年至2009年進行的幾項關於懷孕和早期生活期間益生菌攝入量的研究。薈萃分析顯示,孕婦給藥乳酸菌可有效預防2 - 7歲兒童的特應性皮炎[65],而各種益生菌菌株的混合並不影響特應性皮炎的發展[66- - - - - -70].

Kukkonen等人在孕婦隊列中進行了一項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研究了不同益生菌菌株的混合物的效果,這些孕婦在分娩前2至4周假定乳杆菌GG(寫明ATCC 53103),L喂食Lc705 (dsm 7061),雙歧杆菌諭令Bb99(DSM 13692),和丙酸菌屬freudenreichiissp。shermaniiJS(DSM 7076)含有半寡糖(GOS)。益生菌治療並沒有減少2歲兒童ige相關疾病的發病率,但顯著防止特應性皮炎的發展[71].

最近的另一項研究表明乳杆菌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與對照組相比,50名妊娠晚期婦女在母乳喂養7天後食用益生菌製劑對嬰兒腸道菌群的組成沒有影響[72].

益生菌不僅對預防過敏有用,而且對過敏的治療支持也沒有完全證明,其結果仍有爭議。許多研究集中在使用益生菌治療特應性皮炎。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顯示對成人特應性癡呆患者的療效唾液乳杆菌LS01後補充16周。LS01與皮膚症狀的改善、益生菌組麵部葡萄球菌的顯著減少以及Th1/Th2細胞因子譜的調節有關[73].

益生菌菌株用於治療過敏性疾病已被廣泛研究,並假設這些菌株的治療潛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是由於腸道定植的完成和過敏表型的建立。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兒科年齡,特別是嬰兒期和幼兒期益生菌的治療性使用。

最近配方奶的補充效果乳酸菌paracaseiCNCM I-2116或雙歧杆菌lactisCNCM I-3446已在3-6月齡受特應性濕疹影響的嬰兒中進行了研究,與安慰劑(喂食水解乳清配方)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顯示,在治療濕疹後,補充lparacaseiBlactis對1至3年的過敏進展沒有影響[7475].

益生菌和益生元(合生素)的組合使用經常顯示出有益的效果。Wu等人報道,添加一種共生生物[唾液乳杆菌和果寡糖(FOS)]對60例2-14歲兒童特應性皮炎重至中度特應性皮炎患者有積極作用。對照組采用唾液乳杆菌與僅使用FOS治療組相比,FOS治療8周後特應性皮炎明顯減少[76].

此外,我們之前評估了混合的功效乳酸菌paracasei我1688,唾液乳杆菌i1794 (PSMIX)治療後30天對受特應性皮炎影響的兒童患者。益生菌製劑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誘導腸功能正常化。即使隻有一個患者提到特應性皮炎的顯著改善,“體外”免疫研究顯示Th1免疫應答增加,如CD4細胞中IL-12和IL-10細胞因子的產生+T細胞反應和自然殺手活性。這些結果證實了先前關於“在體外"這兩種菌株及其混合物對健康誌願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7778].

益生菌治療過敏性呼吸道疾病的療效尚未完全證實,這是由於該領域的研究相對缺乏。哮喘和呼吸道過敏可能發生在兒科年齡,但大多數研究都是在成年人身上進行的,他們的腸道菌群和免疫反應模式更成熟;在這一群體中,益生菌似乎沒有那麼有效[79].複發性喘息和有特應性家族史的幼兒(6-24個月),口服乳酸菌GG補充劑對哮喘或特應性皮炎無積極作用,對隨後6個月的過敏致敏作用甚微[80].最近一項對過敏性哮喘小鼠模型的研究表明口服給藥lgasseri減弱變應原誘導的氣道炎症,並誘導IL 17介導的免疫反應減少[81].

在動物模型上,很少有研究關注益生菌在預防和治療食物過敏方麵的效果,結果也存在爭議。Lactococcus lactisNCC 2287對致敏小鼠口服7周可減輕過敏症狀在體外"與對照組小鼠相比,回腸中IL-12、CCL11和CCL17的產生[82].一個“在體外的研究表明,口服含有8種不同菌株(嗜酸乳杆菌ldelbrueckii無性係種群。bulgaricusl幹酪乳杆菌l杆菌的雙歧杆菌longumB對象的B諭令唾液鏈球菌無性係種群。酸奶)可對卵白蛋白致敏小鼠產生有益作用,可減輕症狀嚴重程度,下調空腸Th2細胞因子mRNA表達,特別是IL-13、IL-4和IL-5的表達[83].

益生菌在預防和治療過敏方麵的療效研究結果矛盾,可能是由於菌株、治療時間和使用劑量的較大異質性。即使有治療特應性皮炎的有希望的數據,益生菌對呼吸道過敏症狀和食物過敏的療效卻知之甚少[8485].

參考文獻

  1. Johansson SGO, Hourihane JOB, Bousquet J, Bruijnzeel-Koomen C, Dreborg S, Haahtela T, Kowalski ML, Mygind N, Ring J, van Cauwenberge P, van Hage-Hamsten M, Wuthrich B:過敏的修訂命名法。過敏反應,2001,56:813-824。10.1034 / j.1398 9995.2001.t01 - 1 - 00001. x。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2. 食物過敏:綜述、分類和診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09,38(4):457-466。10.2332 / allergolint.09 - rai - 0138。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3. Sicherer SH, Sampson HA:食物過敏:病理生理學和治療的最新進展。中華醫學雜誌2009,60:261-277。10.1146 / annurev.med.60.042407.205711。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4. Nowak-Wegrzyn A, Sampson HA:對食物的不良反應。中華醫學雜誌,2006,30(4):347 - 347。10.1016 / j.mcna.2005.08.012。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5. Rona RJ, Keil T, Summers C, Gislason D, Zuidmeer L, Sodergren E, Sigurdardottir ST, Lindner T, Goldhahn K, Dahlstrom J, McBride D, Madsen C:食物過敏的患病率:meta分析。中華過敏臨床免疫學雜誌,2007,30(6):638-646。10.1016 / j.jaci.2007.05.026。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6. 博伊斯是的,集團和諧,伯克斯啊,瓊斯SM,桑普森哈,木RA, Plaut M,庫珀科幻,芬頓MJ,艾爾沙德SH, Bahna SL,貝克,Byrd-Bredbenner C, Camargo CA, Eichenfield L, Furuta GT, Hanifin JM,瓊斯C,卡夫M,利維BD,利伯曼P, Luccioli年代,考爾公裏,施耐德LC,西蒙RA,西蒙斯鐵、教SJ,打哈欠BP Schwaninger JM, NIAID-Sponsored專家小組:食物過敏的診斷和管理指南:在美國NIAID-Sponsored專家小組的報告。中華過敏臨床免疫學雜誌,2010,26(6):561 - 561。

    文章公共醫學中心PubMed穀歌學者

  7. Caffarelli C, Coscia A, Ridolo E, Povesi Dascola C, Gelmetti C, Raggi V:意大利學齡兒童的父母對食物過敏的估計。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11,38(5):561 - 561。

    文章穀歌學者

  8. Caffarelli C, Petroccione T:疑似食物過敏兒童的假陰性食物挑戰。中華醫學雜誌,2001,358:1871-1872。10.1016 / s0140 - 6736(01) 06897 - 0。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9. Caffarelli C, Ricò S, Rinaldi L, Povesi Dascola C, Terzi C, Bernasconi S:接受食物挑戰的兒童血壓監測:與過敏反應的關係。中華過敏與哮喘免疫學雜誌,2012,38(5):559 - 561。10.1016 / j.anai.2012.02.001。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10. Sicherer SH, Sampson HA:食物過敏。中華過敏臨床免疫學雜誌,2010,25(5):593 - 593。10.1016 / j.jaci.2009.08.028。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11. Cataldo F, acacando S, Fragapane ML, Montaperto D, SIGENP和GLNBI食物不耐受問題工作組: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移民兒童的食物不耐受和過敏是否在增加?兒童過敏免疫雜誌,2006,17:364-369。10.1111 / j.1399-3038.2006.00421.x。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12. Lee LA, Burks AW:食物過敏:患病率、分子特征和治療/預防策略。科學通報,2006,26:539-565。10.1146 / annurev.nutr.26.061505.111211。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13. 陳曉峰,陳曉峰,陳曉峰:食物過敏的病理生理學研究。兒科臨床雜誌,2011,58:363-376。10.1016 / j.pcl.2011.02.012。

    文章公共醫學中心PubMed穀歌學者

  14. 沃森:食物過敏。過敏性哮喘臨床免疫雜誌,2011,7:S7-10.1186/1710-1492-7-S1-S7。

    文章公共醫學中心PubMed穀歌學者

  15. Mowat AM:腸抗原耐受和免疫的解剖學基礎。免疫學雜誌,2003,3:331-341。10.1038 / nri1057。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16. Povesi-Dascola C, Caffarelli C:運動誘發過敏反應:臨床觀點。中華醫學雜誌,2012,38:43-10.1186/1824-7288-38-43。

    文章穀歌學者

  17. Caffarelli C, Cataldi R, Giordano S, Cavagni G:運動引起的與多種食物攝入有關的過敏反應。過敏性哮喘雜誌,1997,18:245-248。10.2500 / 108854197778594007。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18. Dahan S, Roth-Walter F, Arnaboldi P, Agarwal S, Mayer L:上皮細胞:腸道內淋巴細胞相互作用。免疫學雜誌2007,215:243-553。10.1111 / j.1600 - 065 x.2006.00484.x。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19. Leonardi S, Miraglia del Giudice M, La Rosa M, Bellanti JA:特應性疾病,免疫係統和環境。過敏性哮喘雜誌2007,28:410-417。10.2500 / aap.2007.28.2954。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20. 醫管局局長:食物過敏的最新情況。過敏症臨床免疫學雜誌,2004,13(5):557 - 557。10.1016 / j.jaci.2004.03.014。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21. Miraglia del Giudice M, De Luca M:益生菌在食物過敏和特應性皮炎臨床治療中的作用。中華臨床胃病雜誌2004,38:84-85。ISSN: 0192 - 0790

    文章穀歌學者

  22. Caffarelli C, Baldi F, Bendandi B, Calzone L, Marani M, Pasquinelli P,代表EWGPAG:兒童牛奶蛋白過敏:實用指南。中華兒科雜誌2010,36:5-10.1186/1824-7288-36-5。

    文章公共醫學中心PubMed穀歌學者

  23. Mevissen-Verhage EA, Marcelis JH, Harmsen-Van Amerongen WC, de Vos NM, Verhoef J:鐵對出生後3個月新生兒腸道菌群的影響。中華微生物學雜誌,1985,4:273-278。10.1007 / BF02013651。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24. 腹腔鏡JM, Sanz Y:腸道菌群與功能性食物成分和營養藥品的相互作用。藥典雜誌,2010,61:219-225。10.1016 / j.phrs.2009.11.001。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25. Caffarelli C, Cavagni G, Pierdomenico R, Chiari G, Spattini A, Vanelli M:兒童期ige介導的過敏與1型糖尿病共存。國際過敏反應免疫學雜誌,2004,34(4):388 - 388。10.1159 / 000079166。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26. Holt PG, Sly PD, Björkstén B:兒童的特應性疾病與傳染性疾病:一個平衡的問題?兒童過敏免疫雜誌,1997,8:53-58。10.1111 / j.1399-3038.1997.tb00145.x。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27. Aureli P, Capurso L, Castellazzi AM, Clerici M, Giovannini M, Morelli L, Poli A, Pregliasco F, Salvini F, Zuccotti GV:益生菌與健康:一項循證綜述。藥典雜誌,2011,63:366-376。10.1016 / j.phrs.2011.02.006。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28. Vitaliti G, Leonardi S, Miraglia Del Giudice M, Salpietro A, Artusio L, Caimmi D, Arrigo T, Salpietro C, Ciprandi G, La Rosa M:呼吸道疾病的粘膜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療。中國生物醫學雜誌,2012,26 (1):S85-S93。

    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29. Miraglia Del Giudice M, Marseglia GL, Leonardi S, Tosca MA, Marseglia, Perrone L, Ciprandi G:兒童哮喘患者呼出一氧化氮分數測定。中華免疫學雜誌,2011,24(4增刊):29-32。

    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30. Leonardi S, Vitaliti G, Marseglia GL, Caimmi D, Lionetti E, Miraglia Del Giudice M, Salpietro C, Spicuzza L, Ciprandi G, La Rosa M:氣道上皮細胞在哮喘中的作用。中國生物醫學雜誌,2012,26 (1):S41-S48。

    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31. Bancroft AJ, Hayes KS, Grencis RK:生命在邊緣:大型動物、微生物區係和宿主免疫之間的平衡。寄生蟲學動態,2012,28:93-98。10.1016 / j.pt.2011.12.001。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32. Björkstén B, Naaber P, Sepp E, Mikelsaar M:愛沙尼亞和瑞典兩歲過敏性兒童的腸道菌群。臨床經驗過敏。1999,29:342-346。10.1046 / j.1365-2222.1999.00560.x。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33. Sjögren YM, Jenmalm MC, Böttcher MF, Björkstén B, Sverremark-Ekström E: 5歲以下過敏兒童的早期嬰兒腸道菌群改變。臨床經驗過敏症,2009,39:518-526。10.1111 / j.1365-2222.2008.03156.x。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34. 含活乳酸菌的奶粉等食品中益生菌的健康和營養特性。2001年,http://www.fao.org

  35. 意大利問候部:益生菌和益生菌。2005年,意大利羅馬:Ministero della Salute

    穀歌學者

  36. 歐洲食品安全局:歐洲食品安全局科學研討會總結報告。QPS:食品和飼料中微生物安全的合格推定。2004年,經由Carlo Magno 1A- 43126意大利帕爾馬:歐洲食品安全局(Autorità Europea Sicurezza Alimentare)

    穀歌學者

  37. Iannitti T, Palmieri B:益生菌製劑在臨床實踐中的治療應用。中華臨床雜誌,2010,29:701-725。10.1016 / j.clnu.2010.05.004。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38. Snydman DR:益生菌的安全性。中華感染雜誌2008,46:S104-S111。10.1086/523331。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39. Wassenaar TM, Klein G:食品和食品補充劑中益生菌的監管的安全性和意義。食品科學學報,2008,71:1734-1741。

    PubMed穀歌學者

  40. 梁mt:益生菌的安全性:易位和感染。科學通報,2008,32(4):447 - 447。10.1111 / j.1753-4887.2008.00024.x。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41. Zeuthen LH, Fink LN, Frokiaer H:上皮細胞通過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和轉化生長因子- β的不同作用,啟動對一係列腸道衍生共生體的免疫反應,從而產生耐受表型。免疫學雜誌,2008,32(4):339 - 339。

    公共醫學中心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42. Mohamadzadeh M, Olson S, Kalina WV, Ruthel G, Demmin GL, Warfield KL, Bavari S, Klaenhammer TR:乳酸菌激活人樹突狀細胞,使T細胞偏向T輔助1極化。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d輯),2011,38(4):447 - 447。10.1073 / pnas.0500098102。

    文章公共醫學中心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43. Rizzello V, Bonaccorsi I, Dongarrà ML, Fink LN, Ferlazzo G:天然殺手和樹突狀細胞串擾在共生菌益生菌免疫調節中的作用。中國生物醫學雜誌。2011,2011:473097-

    文章公共醫學中心PubMed穀歌學者

  44. Salpietro C, Rigoli L, Miraglia Del Giudice M, Cuppari C, Di Bella C, Salpietro A, Maiello N, La Rosa M, Marseglia GL, Leonardi S, Briuglia S, Ciprandi G: TLR2和TLR4基因多態性與意大利兒童特應性皮炎:一項多中心研究。中華免疫學雜誌,2011,24(4增刊):33-40。

    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45. Smits HH, van Beelen AJ, hesle C, Westland R, de Jong E, Soeteman E, Wold A, Wierenga EA, Kapsenberg ML:共生革蘭氏陰性菌促進人樹突狀細胞IL-23和IL-27表達增強,Th1發育增強。中華免疫學雜誌2004,34:1371-1380。10.1002 / eji.200324815。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46. rachmilelwitz D, Katakura K, Karmeli F, Hayashi T, Reinus C, Rudensky B, Akira S, Takeda K, Lee J, Takabayashi K, Raz E: toll樣受體9信號通路介導益生菌在實驗性結腸炎中的抗炎作用中華消化雜誌,2004,26(5):527 -528。10.1053 / j.gastro.2003.11.019。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47. Iliev ID, Tohno M, Kurosaki D, Shimosato T, He F, Hosoda M, Saito T, Kitazawa H:鼠李糖乳杆菌GG DNA中含有TTTCGTTT基序的免疫刺激寡脫氧核苷酸可能抑製小鼠ova特異性IgE的產生。中華免疫學雜誌,2008,37(4):394 - 394。10.1111 / j.1365-3083.2008.02080.x。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48. Iliev ID, Kitazawa H, Shimosato T, Katoh S, Morita H, He F,細田M,齋藤T:鼠李糖乳杆菌GG DNA含有新型寡核苷酸模式對小鼠免疫細胞的強烈免疫刺激。細胞微生物學雜誌,2005,7:403-414。10.1111 / j.1462-5822.2004.00470.x。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49. Perdigon G, Alvarez S, Medina M, Vintiñi E, Roux E:口服乳酸菌對支氣管相關IgA產生細胞的影響。國際免疫病理雜誌,1999

    穀歌學者

  50. 李娟,李曉燕,李曉燕。益生菌預防和治療兒童特應性皮炎臨床試驗的meta分析。過敏症臨床免疫學雜誌,2008,29(4):447 - 447。10.1016 / j.jaci.2007.10.043。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51. Del Giudice MM, Decimo F, Leonardi S, Maioello N, Amelio R, Capasso A, Capristo C, Capristo AF:特應性皮炎的免疫失調。過敏性哮喘雜誌,2006,27(6):451-455。10.2500 / aap.2006.27.2887。

    文章穀歌學者

  52. Bousquet J, Khaltaev N, Cruz AA, Denburg J, Fokkens WJ, Togias A, Zuberbier T, Baena-Cagnani CE, Canonica GW, van Weel C, Agache I, Aït-Khaled N, Bachert C, blaise MS, Bonini S, Boulet LP, Bousquet PJ, Camargos P, Carlsen KH, Chen Y,庫斯托維奇A, Dahl R,德莫雷P, Douagui H, Durham SR, van Wijk RG, Kalayci O, Kaliner MA, Kim YY, Kowalski ML: GA(2)LEN;過敏原。變應性鼻炎及其對哮喘的影響(ARIA) 2008年更新(與世界衛生組織、GA (2) LEN和AllerGen合作)。過敏。2008,63:S8-S160。

    文章穀歌學者

  53. Linneberg A, Henrik Nielsen N, Frølund L, Madsen F, Dirksen A, Jørgensen T:哥本哈根過敏研究。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之間的聯係:一項基於前瞻性人群的研究。哥本哈根過敏研究。變態反應。2002,57:1048-1052。10.1034 / j.1398-9995.2002.23664.x。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54. Miraglia del Giudice M, Rocco A, Capristo C:益生菌在特應性遊行:亮點和新見解。中華肝髒雜誌2006,38:288-290。

    文章穀歌學者

  55. Majamaa H, Isolauri E:益生菌:管理食物過敏的新方法。中華過敏臨床免疫學雜誌1997,99:179-185。10.1016 / s0091 - 6749(97) 70093 - 9。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56. Del Giudice MM, Leonardi S, Maiello N, Brunese FP:兒童食物過敏和益生菌(會議論文)。J.Clin.Gastr。2010, 44 (1): s22-s25。10.1097 / MCG.0b013e3181a1bee5。

    文章中科院穀歌學者

  57. Smehilová M, Vlková E, Nevoral J, Flajsmanová K, Killer J, Rada V:健康嬰兒與過敏性結腸炎嬰兒腸道菌群的比較。Folia Microbiol (Praha)。2008, 53: 255-258。10.1007 / s12223 - 008 - 0038 - 6。

    文章穀歌學者

  58. 用益生菌預防壞死性腸結腸炎。《柳葉刀》雜誌,2007,369:1578-1580。10.1016 / s0140 - 6736(07) 60721 - 1。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59. Woodcock A, Moradi M, Smillie FI, Murray CS, Burnie JP, Custovic A:艱難梭狀芽胞杆菌,一歲內過敏性和喘息。兒童過敏免疫雜誌,2002,13:357-360。10.1034 / j.1399-3038.2002.01066.x。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60. Giovannini M, Agostoni C, Riva E, Salvini F, Ruscitto A, Zuccotti GV, Radaelli G, Felicita研究組:一項關於長期飲用含有幹酪乳杆菌學齡前兒童過敏性哮喘和/或鼻炎。兒科雜誌,2007,62:215-220。10.1203 / PDR.0b013e3180a76d94。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61. Kalliomäki M, Kirjavainen P, Eerola E, Kero P, Salminen S, Isolauri E:特異反應發生和未發生的新生兒腸道菌群的不同模式。過敏症臨床免疫學雜誌,2001,27(4):394 - 394。10.1067 / mai.2001.111237。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62. Kalliomäki M, Salminen S, Arvilommi H, Kero P, Koskinen P, Isolauri E:益生菌在特應性疾病一級預防中的作用: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醫學雜誌》2001,357:1076-1079。10.1016 / s0140 - 6736(00) 04259 - 8。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63. Grüber C:益生菌和益生元在過敏預防和治療中的前景。臨床免疫學雜誌,2012,8:17-19。10.1586 / eci.11.74。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64. Kopp MV, Hennemuth I, Heinzmann A, Urbanek R:益生菌用於一級預防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補充GG乳杆菌無臨床效果。中華兒科雜誌,2008,29(5):555 - 562。10.1542 / peds.2007 - 1492。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65. Doege K, Grajecki D, Zyriax BC, Detinkina E, Zu Eulenburg C, Buhling KJ:妊娠期間母親補充益生菌對兒童特應性濕疹的影響——一項薈萃分析。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12,31(5):561 - 561。10.1017 / S0007114511003400。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66. Kuitunen M, Kukkonen K, Juntunen-Backman K, Korpela R, Poussa T, Tuure T, Haahtela T, savilahhti E:益生菌在剖宮產兒童中預防ige相關過敏直到5歲,但在全部隊列中無效。過敏症臨床免疫學雜誌,2009,23:335-341。10.1016 / j.jaci.2008.11.019。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67. Wickens K, Black PN, Stanley TV, Mitchell E, Fitzharris P, Tannock GW, Purdie G, Crane J,益生菌研究組:兩種益生菌在預防濕疹和過敏性中的差異作用:一項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過敏症臨床免疫學雜誌,2008,22:788-794。10.1016 / j.jaci.2008.07.011。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68. Huurre A, Laitinen K, Rautava S, Korkeamäki M, Isolauri E:妊娠期母體異位性和益生菌補充對嬰兒致敏的影響: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臨床經驗過敏症。2008,38:1342-1348。10.1111 / j.1365-2222.2008.03008.x。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69. Abrahamsson TR, Jakobsson T, Böttcher MF, Fredrikson M, Jenmalm MC, Björkstén B, Oldaeus G:益生菌預防ige相關性濕疹:一項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中華過敏臨床免疫學雜誌,2007,19(4):394 - 394。10.1016 / j.jaci.2007.01.007。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70. Kalliomäki M, Salminen S, Poussa T, Isolauri E:益生菌在生命前7年: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中濕疹的累積風險降低。中華過敏臨床免疫學雜誌,2007,19(4):319 - 319。10.1016 / j.jaci.2006.12.608。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71. Kukkonen K, savilahhti E, Haahtela T, Juntunen-Backman K, Korpela R, Poussa T, Tuure T, Kuitunen M:益生菌和益生元半寡糖在預防過敏性疾病中的作用: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中國臨床過敏免疫學雜誌,2007,19(4):394 - 394。10.1016 / j.jaci.2006.09.009。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72. Ismail IH, Oppedisano F, Joseph SJ, Boyle RJ, robbins - browne RM, Tang ML:產前給藥鼠李糖乳杆菌對早期嬰兒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沒有影響。兒童過敏免疫雜誌,2011

    穀歌學者

  73. Drago L, Iemoli E, Rodighiero V, Nicola L, De Vecchi E, Piconi S:唾液乳杆菌LS01 (DSM 22775)治療成人特應性皮炎的療效: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中華免疫學雜誌。2011,24:1037-1048。

    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74. 約翰森·H,普雷斯科特·SL:對過敏專科醫生來說實用的益生元、益生菌和合成菌:它們有多有用?臨床經驗過敏。2009,39:1801-1814。10.1111 / j.1365-2222.2009.03368.x。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75. Gore C, cusocvic A, Tannock GW, Munro K, Kerry G, Johnson K, Peterson C, Morris J, Chaloner C, Murray CS, Woodcock A:副幹酪乳杆菌或乳雙歧杆菌對早期嬰兒濕疹的治療和二級預防效果:隨訪至3歲的隨機對照試驗。臨床經驗過敏症。2012,42:112-122。10.1111 / j.1365-2222.2011.03885.x。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76. 吳國剛,李天華,彭海軍:唾液乳杆菌聯合低聚果糖治療兒童中、重度特應性皮炎療效優於單純使用低聚果糖:一項療效和安全性的雙盲、隨機臨床試驗。中華皮膚病學雜誌,2012,32(6):629 - 636。10.1111 / j.1365-2133.2011.10596.x。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77. 張麗娟,張麗娟,張麗娟,等。益生菌在兒童過敏性疾病和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中華消化雜誌,2012,46(增刊)。1): S69-S72。

    文章穀歌學者

  78. Castellazzi AM, Valsecchi C, Montagna L, Malfa P, Ciprandi G, Avanzini MA, marselia GL:兩種益生菌:副幹酪乳杆菌I 1688,唾液乳杆菌I 1794及其混合物(PSMIX)對單個核細胞的體外激活作用。免疫學雜誌,2007,36:413-421。10.1080 / 08820130701361160。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79. Vliagoftis H, Kouranos VD, Betsi GI, Falagas ME:用於治療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的益生菌:隨機對照試驗的係統綜述。中華過敏與哮喘免疫學雜誌,2008,30(4):557 - 557。10.1016 / s1081 - 1206(10) 60219 - 0。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80. 王曉燕,王曉燕,王曉燕,王曉燕。GG益生菌對高危嬰兒過敏致敏和哮喘的治療作用。臨床經驗過敏症。2010,40:1398-1405。10.1111 / j.1365-2222.2010.03560.x。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81. 楊瑞玲,葉建昌,謝明明,林麗麗,高慧峰,李福平,常玉生,王建勇:胃乳杆菌抑製過敏性哮喘小鼠模型Th17促炎反應,減輕過敏原誘導的氣道炎症反應。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12,29(1):1 - 6。10.1017 / S0007114511005265。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82. Zuercher AW、Weiss M、Holvoet S、Moser M、Moussu H、van Overtvelt L、hororiot S、Moingeon P、Nutten S、Prioult G、Singh A、merciier A:乳乳球菌NCC 2287通過特異性降低回腸IL-13的表達來緩解致敏小鼠的食物過敏表現。臨床免疫學雜誌,2012,2012:485750-

    文章公共醫學中心PubMed穀歌學者

  83. Schiavi E, Barletta B, Butteroni C, Corinti S, Boirivant M, Di Felice G:口服益生菌混合物治療抑製食物過敏小鼠模型中的既定Th2反應和全身過敏反應。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11,31(6):559 - 561。10.1111 / j.1398-9995.2010.02501.x。

    文章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84. Kuitunen M:益生菌和益生元預防食物過敏和濕疹。中華過敏臨床免疫學雜誌,2013,13(3):280-286。

    PubMed穀歌學者

  85. Burks AW, Calderon MA, Casale T, Cox L, demury P, Jutel M, Nelson H, Akdis CA:過敏免疫治療的最新進展: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學會/歐洲過敏和臨床免疫學學會/PRACTALL共識報告。中華過敏臨床免疫學雜誌,2013,131(5):1288-1296。10.1016 / j.jaci.2013.01.049。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下載參考

作者信息

作者和隸屬關係

作者

相應的作者

對應到薩爾瓦多Leonardi

額外的信息

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聲明本論文不存在利益衝突。

作者的貢獻

所有的作者都對本工作做出了貢獻。所有作者閱讀並批準最終稿件。

權利與權限

開放獲取本文由BioMed Central Ltd.授權發布。這是一篇開放獲取文章,根據創作共用授權協議(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它允許在任何媒體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隻要原著被恰當地引用。

轉載及權限

關於本文

引用本文

Castellazzi, a.m., Valsecchi, C, Caimmi, S。et al。益生菌與食物過敏。Ital J兒科39, 47(2013)。https://doi.org/10.1186/1824-7288-39-47

下載引用

  • 收到了

  • 接受

  • 發表

  • DOIhttps://doi.org/10.1186/1824-7288-39-47

關鍵字

  • 食物過敏
  • 益生菌
  • 過敏性疾病
  • 腸道菌群
  • 孩子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