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罕見線粒體疾病:Leigh綜合征1例報告

摘要

利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兒童線粒體疾病,隻有少數病例從印度記錄。Leigh綜合征的臨床表現是高度可變的。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它表現為一種進行性神經係統疾病,伴有運動和智力發育遲緩,腦幹和/或基底神經節受累的體征和症狀。注意到血液和/或腦脊液乳酸水平升高。神經影像學,主要是磁共振成像顯示基底節區和/或腦幹對稱性特征性壞死病變,從而導致診斷。在這裏,我們報告一例7個月大的女嬰,表現為癲癇持續狀態,發育裏程碑延遲,已達到的裏程碑倒退,懷疑為神經退行性疾病,MRI診斷為Leigh綜合征。

背景

利氏綜合症[1],也被稱為亞急性壞死性腦病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的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具有特征性的病理特征,通常出現在嬰兒期或幼兒期。1951年丹尼斯·利(Denis Leigh)首次報道了這種疾病。2他是一位英國神經病理學家,在一個7個月大的嬰兒身上進行了手術,該嬰兒發育迅速,並在6周內死亡。Leigh綜合征臨床表現為精神運動遲緩或退化、肌肉張力減退、腦幹體征(特別是斜視、眼球震顫和吞咽困難)、共濟失調、錐體體征、呼吸功能不全、乳酸血症和常見感染後急性惡化。在大多數情況下,呼吸鏈酶功能障礙是疾病的原因。這可能是由於丙酮酸脫氫酶複合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ATP合成酶亞基6或線粒體複合體i亞基的基因缺陷所致。遺傳模式包括x連鎖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和線粒體[3.]。然而,許多Leigh綜合征病例的遺傳原因仍然未知,盡管其中許多病例存在特定的生化缺陷。盡管其在臨床、遺傳和生物化學方麵存在相當大的異質性,但受影響兒童的基本神經病理特征幾乎相同;它們是與腦幹、間腦、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的脫髓鞘、血管增生和膠質細胞增生相關的局灶性、雙側和對稱性壞死病變[4]。根據臨床體征和症狀、遺傳模式、代謝異常和神經影像學表現,有可能在一生中診斷可能的SNE [5]。我們報告一個罕見的病例,臨床上表現為神經退行性疾病,MRI診斷為Leigh綜合征。

案例展示

一個7個月大的女嬰,2nd二度近親婚姻的產物,圍產期病史平靜,癲癇持續狀態,發育裏程碑延遲,已達到的裏程碑倒退。初步檢查時,患者昏迷(Glassgow昏迷5級),不發熱。最初的治療旨在控製癲癇發作,使用地西泮(靜脈注射,0.3 mg/kg stat)和苯妥英(靜脈注射,20mg /kg stat,隨後每12小時5mg /kg)。在控製癲癇發作後,孩子進入去腦姿勢。顱內壓升高用甘露醇(靜脈注射,5mg stat)治療。患者脈搏154次/分鍾,呼吸36次/分鍾,血壓84/46 mm Hg,體重5 kg,身高62 cm。中樞神經係統檢查顯示下肢張力增加。雙側Babinski征加重了深肌腱反射。瞳孔放大,對光反應遲鈍。眼底檢查及視覺誘發電位正常。 After an hour of admission, she became apnoeic and was put on ventilator. The above clinical findings were highly suggestive of a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and the patient was further investigated.

常規血象示血紅蛋白8.8 gm%,包膜細胞體積28.6%,白細胞總數26800個/ mm3.有明顯的中性粒細胞(85%)和淋巴細胞計數10%。腦脊液檢查顯示4個細胞,均為淋巴細胞,糖、蛋白水平正常。腦脊液乳酸顯著升高(8.8 mmol/L)。腦脊液革蘭氏染色和鋅染色未見生物和膿液細胞。血清乳酸(6.8 mmol/L)和肌酐激酶(320 U/L)水平異常升高。肝功能檢查顯示AST- 54 IU/L、ALT- 49 IU/L和ALP- 109 IU/L輕度紊亂。腎功能測試在正常範圍內。動脈血氣分析提示代謝性酸中毒。血、尿培養均為陰性。磁共振成像顯示基底神經節、丘腦、腦梗、髓質背側及導水管周圍灰質雙側對稱異常病變,T2W、FLAIR、DW表現為高信號(圖1 a, B1 c).兩側額顳頂葉區均有明顯的腦脊液間隙,信號特征相似(圖1 d).額葉萎縮,髓鞘發育正常。上述MRI影像學表現證實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臨床診斷為Leigh綜合征。

圖1
圖1

Leigh綜合征的MRI表現。A、B: T2W圖像顯示雙側對稱異常信號強度,見於腦梗、髓質背側和導水管周圍灰質。C: T2W圖像顯示雙側對稱異常信號強度,可見累及基底神經節和丘腦。D: T2W圖像顯示兩側額顳頂葉區明顯腦脊液間隙,顯示額葉萎縮征象

對疑似線粒體疾病的支持治療以靜脈注射硫胺素、肉堿、補充堿和口服輔酶Q開始10(輔酶q)。在接下來的2天裏,她臨床好轉並拔管。然而,接下來的幾個小時非常危急,她的情況不斷惡化,呼吸停止,需要重新插管。昏迷昏迷,昏迷指數為4。眼頭反射消失。患者最終在入院後10天死亡。

討論

利氏病(簡稱SNE)是一種罕見的進行性兒童神經係統疾病。估計利氏綜合症的患病率為每10萬人中2.05例[6]。Leigh綜合征的學齡前發病率為1 / 32000 [7]。出現症狀的年齡通常小於2歲(嬰兒期),但其他症狀可能出現在兒童期(少年期)和成年期異常。它在生命早期表現為精神運動退化、肌張力異常、無力、肌張力障礙、腦幹和小腦功能障礙(共濟失調)、視力喪失、錯過裏程碑或已實現裏程碑的倒退、呼吸急促和癲癇[289]。受影響的兒童通常在出生後一年內出現症狀,表現為進食困難、嘔吐和無法茁壯成長[1]。通常在出現症狀後數年內死亡,主要是由於進行性呼吸衰竭[1011]。實驗室分析顯示代謝性酸中毒伴血液、腦脊液乳酸和丙酮酸濃度升高[8]。它通常以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方式遺傳。潛在的缺陷可能出現在呼吸代謝酶通路的任何位點。相關的線粒體酶缺陷包括丙酮酸羧化酶、丙酮酸脫氫酶、細胞色素C氧化酶和複合物1(輔酶Q還原酶)[810]。診斷標準為:(1)進行性神經疾病伴運動和智力發育遲緩;(2)腦幹和/或基底神經節疾病的體征和症狀;(3)血液和/或腦脊液乳酸水平升高;(4)基底節區及/或腦幹特征性對稱性壞死病變[4]。

神經成像(812- - - - - -15在診斷Leigh綜合征患者中起著重要作用。最典型的神經放射學表現是在t2加權MRI的不同水平上,基底節區、丘腦、黑質和腦幹核的雙側對稱局灶性高信號。這些MRI上的高T2信號反映了受影響大腦結構的海綿狀改變和空泡化[16- - - - - -18]。在基底神經節,殼核尤其受累。在一個係列中,100%證實有SNE的患者有殼核受累[8]。高希和普拉丹[13] 1996年報道了2例臨床懷疑並經MRI確診的Leigh綜合征患兒。CT上殼核低衰減被認為是該病的特征[1119]。印度:Bhavsar VM, Kumta NB [12]在1991年描述了大腦CT掃描在Leigh綜合征診斷中的作用。2004年,Mannan和Sharma等人[20.據報道,屍檢證實一名15個月大的女孩患有咳嗽和換氣過度。2005年,Hombal和Narvekar [14]報道了一名3歲兒童的Leigh綜合征,伴有裏程碑和不自主運動的倒退。他們的診斷是基於神經影像學。

目前還沒有針對兒童線粒體疾病的特異性治療方法。結果和預後是可變的。對症治療的目的是提高ATP的生產和降低乳酸水平。硫胺素,丙酮酸脫氫酶複合物的輔助因子,已被報道可改善一些患者的神經狀態[21]。核黃素顯著改善,幾乎使三磷酸腺苷生產正常化[2223]。靜脈注射大豆油(生酮乳劑)可迅速改善急性中樞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和生化狀況[24]。生酮飲食已被發現可改善丙酮酸脫氫酶缺乏症患者的預後[25]。輔酶Q與肉堿[26也被發現是有效的。Leung TF, Hui J等報道肌內肉毒毒素可顯著緩解肌張力障礙[27]。細胞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正成為預防線粒體疾病的一種新選擇[28]。

這個孩子向我們展示了癲癇發作,發育裏程碑的倒退和由輕微的呼吸道疾病引起的急性加重。這些症狀表明是神經退行性疾病。檢查發現發育遲緩、高張力血症和定向障礙,這些都是公認的Leigh綜合征的特征[1]。腦脊液乳酸明顯升高,但動脈乳酸正常。盡管利綜合征通常與血清乳酸升高有關,但早期研究表明,盡管有明確的神經放射學特征和腦乳酸升高的光譜證據,血清乳酸仍能很好地在正常範圍內[29]。影像學結果提示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與線粒體腦病的可能性。這與之前Leigh綜合征報道的神經放射學結果一致[812- - - - - -15]。酶學,組織學和功能性成纖維細胞ATP合成速率,分子研究由於缺乏設施和資金限製而沒有進行。

結論

當CT檢查發現殼核和中腦對稱低密度並進一步MRI檢查時,應在適當的臨床和實驗室環境下考慮Leigh氏病的診斷。我們的經驗表明,在有神經問題的兒童中,涉及多個腦幹核/結構的雙側對稱T2延長與基底神經節異常相關,應促使臨床醫生考慮Leigh綜合征,並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如測量血液和/或腦脊液乳酸和呼吸鏈酶活性。神經放射學鑒別觀察在指導臨床醫生對患者進行最適當的酶學和遺傳學研究方麵非常有用。線粒體疾病不能完全治愈。預防和產前診斷工作仍處於初級階段。通過適當的調查、準確的診斷和及時的支持性治療,可以實現症狀的改善,從而增加這些兒童有限的生存年限。有必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以便在產前確定負責的突變和預防這種疾病。

同意

已獲得患者父親書麵知情同意,以發表本病例報告及任何隨附圖像。書麵同意書的副本可供本刊主編查閱。

縮寫

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新力:

亞急性壞死性腦病

背景:

脫氧核糖核酸

gc:

Glassgow昏迷量表

注射。

靜脈注射

CSF:

腦脊髓液

AST:

天冬氨酸轉氨酶

ALT: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高山:

堿性磷酸酶

NAD:

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CT:

計算機斷層掃描

ATP:

三磷酸腺苷。

參考文獻

  1. 理查德·貝爾曼,羅伯特·克利格曼,哈爾·簡森:納爾遜的兒科學教科書th2004年版,桑德斯有限公司,賓夕法尼亞州,p2027-

    穀歌學者

  2. Leigh D:嬰兒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神經外科精神病學雜誌。1951,14-216。

    穀歌學者

  3. 約翰·門克斯:兒童神經學教科書th1995年版,威廉姆斯和威爾金斯,倫敦,第850頁

    穀歌學者

  4. Rahman S, Blok RB, Dahl HH: Leigh綜合征:臨床特征和生化及DNA異常。神經科學學報,1996,39(3):343-51。10.1002 / ana.410390311。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5. van Erven PM, Cillessen JP, Eekhoff EM: Leigh綜合征,一種線粒體腦(肌)病變。文獻綜述。中華神經外科雜誌,1997,19(3):357 - 357。10.1016 / s0303 - 8467(87) 80020 - 3。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6. Castro-Gago M, Blanco-Barca MO, Campos-Gonzalez Y, Arenas-Barbero J, ptos - martinez E, Eiris-Punal J:西班牙西北部兒童線粒體呼吸鏈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兒科神經雜誌,2006,34(3):204-11。10.1016 / j.pediatrneurol.2005.07.011。

    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7. Darin N, Oldfors A, musslemi AR, Holme E, Tulinius M:兒童線粒體腦肌病的發病率:臨床特征和形態學、生化和DNA異常。神經科學學報,2001,49(3):377-83。10.1002 / ana.75。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8. Medina L, Chi T, DeVivo D: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Leigh綜合征)患者MR表現:與生化缺陷的相關性。中華神經放射學雜誌,1999,11:379-384。

    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9. Davis PC, Hoffman JC, Braun IF: Leigh病(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的MR。中華神經放射學雜誌,1987,8:71-75。

    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10. Barkovich AJ:中毒性和代謝性腦疾病。見:小兒神經影像學,1995,紐約:烏鴉出版社,55-106。

    穀歌學者

  11. Geyer CA, Sartor KJ, Prensky AJ: Leigh病(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5例CT和MR。計算機輔助計算,1998,12:40-44。10.1097 / 00004728-198801000-00006。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12. Bhavsar VM, Kumta NB: Leigh氏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ct掃描可能診斷。中華兒科雜誌,1991,58(3):375-7。10.1007 / BF02754973。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13. 高希D,普拉丹S:利氏病死前診斷。磁共振研究的作用。中華兒科雜誌,1996,30(3):344 - 344。10.1007 / BF02730822。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14. AG Hombal, VN Narvekar:利氏病(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一例報告。放射成像學報,2005,15(2):217-219。10.4103 / 0971 - 3026.28806。

    文章穀歌學者

  15. Manzi SV, Hager KH, Murtagh FR, Mazalewski JG: Leigh病(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患者的MR成像。兒科放射學雜誌,1990,21(1):62-3。10.1007 / BF02010818。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16. Savoiardo M, Ciceri E, D'Incerti L:線粒體腦病中丘腦下核的對稱病變:Leigh病COX缺乏症的一個幾乎獨特的標記。中華神經放射學雜誌,1995,16(8):1746- 707。

    中科院PubMed穀歌學者

  17. Savoiardo M, Zeviani M, Uziel G: SURF1基因突變的Leigh綜合征MRI。神經神經學報,2002,51(1):138-9。10.1002 / ana.10031。

    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18. Rossi A, Biancheri R, Bruno C:伴有COX缺陷和SURF1基因突變的Leigh綜合征:MR成像結果。中華神經放射學雜誌,2003,24(6):1188-91。

    PubMed穀歌學者

  19. 郭誌強,李誌強,李誌強: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Leigh病)的CT研究。中華放射學雜誌,1997,26(3):357 - 357。

    文章穀歌學者

  20. Mannan ASR, Sharma MC, Shrivastava P, Ralte AM, Gupta V, Behari M, Sarkar Chitra: Leigh綜合征-臨床簡報。中華兒科雜誌,2004,71(11):1029-1033。10.1007 / BF02828121。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21. Di Rocco M, Lamba LD, Minniti G, Caruso U, Naito E:硫胺素治療一例因硫胺反應性丙酮酸脫氫酶缺乏症引起的Leigh病的療效。中華兒科神經雜誌,2000,4(3):115-7。10.1053 / ejpn.2000.0278。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22. 巴梅伊爾,李誌強,李誌強。不同藥物對線粒體複合物I缺乏症患者三磷酸腺苷合成的影響。中華兒科雜誌,2001,39(6):868-70。10.1067 / mpd.2001.118885。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23. Pinard JM, Marsac C, Barkaoui E, Desguerre I, Birch-Machin M, Reinert P, Ponsot G:部分琥珀酸脫氫酶缺乏症引起的Leigh綜合征和腦白質營養不良:核黃素消退。中華兒科雜誌,1999,6(4):421-6。10.1016 / s0929 - 693 x(99) 80224 - 3。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24. Kumagai R, Ichikawa K, Yasui T, Kageyama Y, Miyabayashi S:成人利綜合征:靜脈注射大豆油治療急性中樞呼吸衰竭。中華神經醫學雜誌,1999,6(5):613-5。10.1046 / j.1468-1331.1999.650613.x。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25. Wijburg FA, Barth PG, Bindoff LA, Birch-Machin MA, van der Blij JF, Ruitenbeek W, Turnbull DM, Schutgens RB:與丙酮酸脫氫酶複合物缺乏相關的Leigh綜合征:生酮飲食治療的結果。神經兒科學,1992,23(3):147-52。10.1055 / s - 2008 - 1071331。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26. Toth G, Morava E, Bene J, Selhorst JJ, Overmars H, Vreken P, Molnar J, Farkas V, Melegh B: mtDNA 8993T > C突變相關性肉堿反應性肉堿不足一例Leigh綜合征。遺傳學報,2001,24(3):421-2。10.1023 /: 1010537527291。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27. 梁特峰,許俊,楊偉林,高坤:一名中國女童利氏綜合征:肉毒毒素對肌張力障礙的影響。中華兒科雜誌,1998,34(5):480-2。10.1046 / j.1440-1754.1998.00275.x。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28. 羅伯茨RM:通過核移植到去核供體卵母細胞中預防人類線粒體(mtDNA)疾病。中華醫學雜誌,1999,27(3):366 - 366。10.1002 / (SICI) 1096 - 8628 (19991126) 87:3 < 265:: AID-AJMG14 > 3.0.CO; 2 s。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者

  29. Krageloh-Mann I, Grodd W, Schoning M, Marquard K, Nagele T, Ruitenbeek W: 5例Leigh病合並線粒體酶缺乏症患者的質子譜分析兒童神經科學,1994,36(9):839-43。

    穀歌學者

下載參考

確認

我們承認的貢獻s.g. Gandage博士(醫學博士,DMRD),教授和主任,介入放射科,農村醫學院,Loni確認臨床診斷與適當的神經影像學。

作者信息

作者及隸屬關係

作者

相應的作者

對應到總裁Kalakoti

額外的信息

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宣稱他們之間沒有利益衝突。

作者的貢獻

DYS、PK、MMAS參與臨床診斷、序列比對、起草稿件,並對文獻修訂做出有益貢獻。KA和GS參與了寫作討論。所有作者都閱讀並批準了最終的手稿。

作者提交的圖片原始文件

下麵是作者提交的原始圖片文件的鏈接。

圖1作者的原始文件

權利和權限

開放獲取本文由BioMed Central Ltd授權發布。這是一篇開放獲取文章,根據創作共用歸屬許可協議(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允許在任何媒介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傳播和複製,前提是正確地引用原始作品。

轉載及權限

關於本文

引用本文

Shrikhande, d.y., Kalakoti, P., Syed, ma .et al。罕見線粒體疾病:Leigh綜合征1例報告。兒科J醫院36, 62(2010)。https://doi.org/10.1186/1824-7288-36-62

下載引用

  • 收到了

  • 接受

  • 發表

  • DOIhttps://doi.org/10.1186/1824-7288-36-62

關鍵字

  • 基底神經節
  • 癲癇持續狀態
  • 丙酮酸羧化酶
  • 線粒體疾病
  • 丙酮酸脫氫酶複合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