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青少年母親所生孩子的成長與發育

摘要

背景

青少年懷孕有較高的不良生育後果風險。目前,很少有縱向研究對青少年出生的孩子的生長進行調查。本研究以台灣出生隊列研究(TBCS)為研究對象,探討青少年懷孕的出生結局及決定因素。

方法

利用TBCS第一波(6個月大)、第二波(18個月大)和第三波(36個月大)的數據,納入19381對母親及其孩子的全國樣本進行分析。在這些研究對象中,有560對青少年母親和孩子。通過結構化問卷的完整實地訪談,與母親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調查,並參考每個孩子的出生證明和健康嬰兒護理護照,分析了母親在分娩結果、個人、懷孕和社會狀況方麵的差異。

結果

共有560名青少年母親(<20歲)和18,821名成年母親(20 - 34歲)被納入這項研究。兩組在兒童生長發育參數方麵無顯著差異。青春期母親所生的孩子在3歲時大運動功能、精細運動功能、語言和社會/個人發展方麵的裏程碑失敗的數量(比例)分別為13(2.32)、34(6.07)、10(1.79)和24(4.29%);而成年母親所生的孩子分別為392人(2.08人)、1015人(5.39人)、308人(1.64人)和512人(2.72%)。兒童發育失敗的危險因素被確定為“母親不是夜間照顧者”和“家庭功能障礙”。

結論

青少年母親和成年母親所生的孩子在3歲時的發育沒有顯著差異。

介紹

青少年懷孕有較高的不良生育後果風險。目前,很少有縱向研究對青少年出生的兒童的生長和發育進行調查。本研究探討青少年懷孕的出生結果和決定因素,使用來自台灣出生隊列研究(TBCS)的受試者。

背景

青春期母親所生的孩子早產率較高,出生體重低,以及其他不良出生結果[1].然而,目前很少有縱向研究對青春期母親出生後所生孩子的生長發育進行調查。在我們之前的調查中[2],研究發現,青春期母親所生的孩子在18個月大時的平均體重與成年母親所生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平均高度也趨於相同的值。這一結果表明,與成年母親所生的孩子相比,青春期母親所生的孩子的發展斜率更大[3.4].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包括:母乳喂養”和“青少年母親是白天的主要照顧者”。為了了解這些兒童從出生到3歲的長期生長發育情況,需要進行縱向隨訪研究,以確定發育的顯著預測因素。TBCS是調查青春期母親所生兒童生長和發育的重要數據庫。本研究結果可做為未來幼兒保育及準父母保健教育之參考。

方法

設計

這項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基於人群的TBCS,其中包括2005年的24200對母親和新生兒。這種TBCS提供了關於兒童發展的廣泛的縱向信息。有嚴重疾病和先天性出生缺陷的嬰兒被排除在這項研究之外。這項研究在開始前由台灣醫學倫理委員會和數據保護委員會審查和批準。在獲得書麵知情同意後,所有符合條件的受試者(母子對)根據分娩時母親的年齡分為兩組。同意研究的對象包括878名青春期母親(孩子出生時≤20歲)和20,370名成年母親(20歲或以上)。

數據收集

數據由訓練有素的研究助理使用在家庭訪談中提供的結構化問卷收集。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期間,對24200名產後婦女進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家庭訪談,分別在她們出生後6個月、18個月和36個月進行。共有19910名女性完成了訪談,回複率為82.27%。除母嬰相關信息外,還使用Smilkstein等人開發的APGAR量表收集了家庭相關信息,其中0到7分被確定為家庭功能障礙。獲得與出生特征相關的信息,包括出生體重、出生順序、性別、胎齡、頭圍、出生數(單胎或多胎)、分娩方法、嬰兒喂養模式和護理狀況。所有的體重、身高和身高測量數據都來自“兒童健康手冊”,這是定期健康檢查的記錄(1、6、18、24、30和36歲)th月)為所有6歲以下兒童(由台灣國民健康保險方案提供的免費服務)。由訓練有素的護士進行體重和長度或高度測量,並分別記錄到最近的100克和毫米(mm)。飼養實踐是由一個分類變量來描述的,並作為一個時間因變量來評估其與生長率的關係。

在嬰兒發育方麵,TBCS采用了基於丹佛發育篩選測試(DDST)的台灣嬰兒發育指數[5].指數中的類別包括大肌肉運動功能、精細運動功能、語言和社會/個人發展。無法執行某些預定義的任務被視為未完成某一類別。

發育完成定義:由3歲嬰兒完成

  • 大肌肉運動功能:-“能自己行走而不摔倒”

  • 精細運動功能:-“可以使用筆狀物體繪製隨機圖案”

  • 語言:-“能模仿成人對話”

  • 社交/個人:“能模仿別人的行為”

分析

使用Windows統計分析係統(SAS) 9.2版(SAS Institute Inc.)進行統計分析。卡裏,北卡羅來納州,美國)。分類變量以計數和百分比表示,其中進一步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連續變量用均值和標準差進行總結,並與雙尾獨立樣本進行比較t-test的顯著性水平為0.05。計算描述性數據的均值、中位數、標準差、頻率和百分比。使用重複測量方差分析(ANOVA)和Z檢驗統計量分析青少年和成年母親所生嬰兒的體重、身高和頭圍的生長趨勢和差異,該統計量在不同受試者年齡間具有可比性,並提供了更敏感的生長偏差評估。通過廣義估計方程(GEE)建模方法分析出生至18月齡的生長變量和生長隨時間的變化。該定義用於邏輯回歸分析,以評估增長與每個因變量之間的關聯。

結果

根據TBCS數據庫,2005年,4.13%的新生兒是由未成年母親所生(表2)1).青春期母親和成年母親所生嬰兒的男女比例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在成年母親組中,男孩的發生率高出5%。青少年母親通過常規分娩分娩的比例高於成年母親(81.0% vs. 65%)。P< 0.001)。青春期母親和成年母親之間的主要統計學顯著差異是:主要夜間照顧者(青春期母親vs.成年母親;69.82% vs. 49.24%)和家庭功能障礙(青春期母親vs.成年母親;46.79% vs. 40.32%)。此外,64.7%的青春期母親照顧了18個月以下的嬰兒,這在統計上顯著高於成年母親。

表1母親及其子女的人口統計

青春期和成年母親所生嬰兒的生長模式如圖所示。1而且2;這表明,從出生到36個月,兩組之間的體重(BW)和身高(BH)的生長速度和斜率相似。然而,在嬰兒發育的每個階段,各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表2)2).兩組嬰兒的趨勢分析顯示,總體體重沒有明顯變化或增加(表2)3.).雖然從BH到18月齡的變化有顯著差異(P< 0.001), 36個月時無差異。同樣,BW的差異僅在出生時觀察到,在36個月時沒有差異(P< 0.001,表2).在3歲時,青春期母親所生的孩子與成年母親所生的孩子在大運動功能、精細運動功能、語言和社會/個人發展方麵沒有差異。對於每個發育階段,青春期母親所生的孩子在精細運動功能和社會/個人發展方麵的不完成率更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2)4).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在社會/個人發展方麵,3歲不完整的顯著危險因素是:男孩、青春期母親和非母親作為主要夜間照顧者;在精細運動技能方麵,顯著的危險因素是:女孩、早產、低出生體重、母親有產後抑鬱症、母親是主要的夜間照顧者、家庭功能障礙。

圖1
圖1

兒童身高的變化趨勢

圖2
圖2

兒童體重變化趨勢

表2兒童體高(長)生長量的趨勢及變化
表3兒童體重(體長)生長量的趨勢及變化
表4 36個月兒童發育裏程碑的完成率

討論

在這項研究中,使用具有人口代表性的TBCS數據庫來檢查兒童骨骼與青春期母親或成年母親之間的相關性,以及生命前18個月的相關生長發育變化。青春期母親所生的孩子的低出生體重、低出生體重的比例明顯高於成年母親所生的孩子。在接下來的36個月裏,兩組之間體重增加和身高增加的速度和坡度沒有顯著差異。此外,青春期母親的孩子在18個月時體重沒有差異,但在36個月時體重差異仍然存在(如圖所示)。1而且2)與成年母親所生的孩子相比(表2).由於本研究是對全國代表性抽樣人口的縱向隨訪,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青春期母親所生孩子的BW和BH發育的延遲,在6到18個月之間,在36個月時得到改善。

就36個月時的發育裏程碑而言,青春期母親所生的孩子在大運動功能、精細運動功能、語言和社會/個人發展方麵與成年母親所生的孩子沒有差異(表2)5).36個月的持續時間可能不足以對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將進行額外的調查以確定任何長期偏差。我們的研究團隊先前進行的一項研究[6]表明,母乳喂養和附近的焚化爐等因素會影響年齡小於36個月的兒童的發育。然而,本研究的重點是3歲時的發育,因此沒有調查母乳喂養的影響。在為青春期母親提供支持和照顧時,應注意主要夜間照顧者和家庭功能障礙對兒童精細運動功能和社會/個人發展的影響。本研究采用的評價指標基於DDST。在TBCS的支持下,我們目前正在製定台灣嬰兒發展指數(禁止),以建立一個更接近台灣嬰兒發展環境的評估。這項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有幾個優勢[7].該數據庫提供了一個大的全國樣本,因此研究結果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代表[8].數據的縱向性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提供的信息,比橫斷麵設計更適合評估因果關係。這項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必須加以解決。本文對生理測量結果進行了分析。然而,環境暴露(如吸煙、缺碘和酒精攝入)和與幾種不同結果相關的遺傳變異沒有得到評估。一些潛在的相關因素,如孕婦孕前體重指數、妊娠體重增加和妊娠糖尿病可能與兒童生長發育有關,但目前尚不清楚。除母乳喂養外,補充喂養的數據收集不足。因此,我們無法解釋在孩子三歲末期觀察到的明顯生長變化的潛在營養原因。

表5裏程碑完成情況的邏輯回歸

結論

少女懷孕和養育子女仍然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值得繼續關注。由於存在更多的危險因素,青春期母親更難以成熟和敏感的方式與子女相處。所有這些問題都有可能影響青春期母親所生嬰兒的結果。產後第一年對青春期母親來說是一個特別具有挑戰性的時期,因為她們要應對不同的個人和社會變化。雖然在我們的研究中,青春期母親所生的孩子比成年母親所生的孩子生長遲緩的風險並不大,但他們在老年時的發育結果仍然未知。這是因為我們隻能像其他研究一樣,在預先確定的時間段內描述嬰兒體重和身高的生長變化。從根本上需要促進少女母親的身心健康和照顧能力,以便在幼年時期為其子女提供適當的照顧。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夜間主要照顧者的角色會影響兒童的發展,特別是精細運動功能和社會/個人發展[9].因此,我們鼓勵未成年母親重返學業或工作崗位,但最好還是在孩子3歲時為他們提供夜間照顧。

此外,母親的生理狀況也會影響孩子的發育(即產後抑鬱症)。因此,在今後的研究中應進一步調查更多的母親詳細信息。因此,必須特別注意產後抑鬱症的發展。最後,我們期待著這種持續的調查,因為TBCS的重點轉移到3歲以上的兒童發展(就身體、性情和特征而言)。

青少年母親和成年母親在3歲時所生的孩子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將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了解未來的發展變化和差異。我們的結論是,未成年母親在3歲時所生孩子的發育特征沒有顯著差異,因此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長期調查。最後,將調查其他因素,如父親和其他家庭信息。

縮寫

方差分析;BW,體重;BH,體高;DDST,丹佛發展篩選試驗;GEE,廣義估計方程;毫米毫米;台灣出生隊列研究;SAS,統計分析係統

參考文獻

  1. 郭春平,李世生,吳文文,廖文偉,林世傑,李春春。青少年妊娠的出生結局與危險因素——台灣全國調查結果。兒科雜誌,2010;52(3):447-52。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2. 李碩,李美,蔣濤,李mc,李ms .輔助生殖技術後出生的嬰兒從出生到18個月的生長情況-一項全國出生隊列研究的結果。中華兒科雜誌,2010;47(2010):1159-66。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3. 徐建春,史豔濤,林海生,李明誌。父母與18月齡嬰兒健康關係的研究。台灣醫學雜誌2008;18(3):170-9。

    穀歌學者

  4. 張曉明,張曉明,等。20世紀50年代阿伯丁兒童隊列研究:研究生命曆程和代際對健康影響的新資源的背景、方法和後續信息。《圍產期流行病學》2004;18:21 1 - 39。

    文章穀歌學者

  5. “丹佛發展材料”。丹佛發展材料公司。丹佛:丹佛發展材料。2015年7月15日檢索。

  6. 龍福文,蔣天龍,林世傑,舒寶昌,李敏昌。07年)。發展和完善台灣出生隊列研究(TBCS):五年的經驗。自然科學進展。2011;32(6):2697-703。

    文章PubMed穀歌學者

  7. 千年隊列研究。發售時間:whttp://www.cls.ioe.ac.uk/Mcs/mcsmain.htm.2004年10月7日訪問。

  8. 全國兒童研究。可以在:http://nationalchildrensstudy.gov/about/overview.cfm.2004年10月7日訪問。

  9. JF Sallis, MF Hovell, CR Hofstetter, E Barrington。用社會學習變量解釋2年內劇烈的體育活動。中華醫學科學雜誌,1992;34(1):25-32。

下載參考

確認

不適用。

資金

作者在這項研究中沒有得到任何特定的資助。

數據和材料的可用性

由於該研究或協議屬於國家排名,我們還必須遵守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規定。因此,我們很遺憾地提到,我們無法為任何科學家提供原始數據。然而,我們很榮幸地提供台灣出生隊列研究(TBCS)的網站給任何對這個網站感興趣的讀者。

作者的貢獻

WYW進行了研究概念和設計;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和解釋;統計分析;並起草了手稿。CRL對數據進行了分析和解釋。CPK進行數據采集。YCC進行數據采集。MCL參與了設計和協調,並幫助起草了手稿。所有作者都閱讀並批準了最終的手稿。

相互競爭的利益

我們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發表同意書

不適用。

倫理批準並同意參與

本研究由台灣健康促進局醫學倫理委員會(IRB No. 96080052)審核通過。

作者信息

作者及隸屬關係

作者

相應的作者

對應到Meng-Chih李

權利和權限

開放獲取本文根據創作共用屬性4.0國際許可協議(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允許在任何媒介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您對原作者和來源給予適當的讚揚,提供到創作共用許可證的鏈接,並注明是否進行了更改。創作共用公共領域奉獻棄權書(http://creativecommons.org/publicdomain/zero/1.0/)除另有說明外,適用於本條所提供的資料。

轉載及權限

關於本文

通過CrossMark驗證貨幣和真實性

引用本文

吳,王寅。,Li, CR., Kuo, CP.et al。台灣青少年母親所生孩子的成長與發育。兒科J醫院42, 80(2016)。https://doi.org/10.1186/s13052-016-0280-5

下載引用

  • 收到了

  • 接受

  • 發表

  • DOIhttps://doi.org/10.1186/s13052-016-0280-5

關鍵字

  • 增長
  • 發展
  • 孩子們
  • 青少年的母親
  • 台灣出生隊列研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