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青少年自拍:意大利兒科學會對青少年生活方式的調查

摘要

背景

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青少年麵臨著內化和外化問題的風險,這些問題會持續到成年。在我國,關於青少年內化和外化問題的流行病學研究很少。然而,這些研究並不是在整個意大利進行的。這項由意大利兒科醫師協會(SIP)推動的研究的目的是調查:a)意大利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內化和外化問題的流行程度,b)家庭和社會環境中的風險和保護因素。另一個目的是分析上述變量的性別差異。

方法

在意大利高中的學生中招募了11,527名13至21歲的青少年。學校當局聯係了參與者,邀請他們參加一項關於青少年健康和生活方式的網絡調查。如果他們同意參與,青少年需要填寫一份在線匿名問卷。該問卷由60個多項選擇項目組成,調查營養、身體感知和生活方式、網絡接觸和性行為、外化和內化問題、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參與這項研究完全是自願的。采用卡方分析檢驗性別差異的統計學意義。結果顯示,意大利女性青少年有內化問題的風險,而男性有外化問題的風險更高。此外,家庭環境中出現了暴力、身體和心理虐待等風險因素。

結論

至關重要的是要使兒科醫生和學校認識到改善青少年人口預防和保健的要點。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項在意大利進行的研究,共有1.1萬多名青少年參與。

背景

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多達五分之一的兒童和青少年經曆過持續到成年的心理健康問題[12].多達一半的精神健康問題在14歲之前就開始了,成年之前出現的精神疾病比成年後出現的精神疾病造成的損失高10倍[3.].

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他們的健康產生負麵影響,造成內化和外化問題。在心理學中,內化和外化問題的區別經常被用來區分定向於自己(或內化)的症狀,如抑鬱、焦慮和社交退縮,和定向於外部(或外化)的行為,如違反規則、攻擊、衝動和反抗[45

外化問題的相關性可以用以下事實來解釋:青春期的生理特征是欲望的放大、對新體驗的衝動和對極端情緒(感覺尋求、新奇尋求、探索)的研究。青春期典型的一係列複雜的神經生物學、神經心理學、情感和關係特征有利於獲得新的體驗,其中可能包括開始飲酒和使用其他藥物[6].

內化和外化問題,與較低的學業成績、學業失敗、社會排斥和邊緣化有關[78,對青少年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不同。事實上,內化問題似乎在女孩中特別普遍,外化障礙似乎在男孩中普遍[19

已經確定了影響兒童和青少年健康的若幹風險因素。研究表明,糟糕的經濟條件(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經濟不平等加劇)、糟糕的家庭環境(單親養育、父母衝突、父母心理健康問題、父母濫用物質造成的紊亂)、消極的養育方式(缺乏監督和參與、嚴厲的養育、忽視、受害)以及與不正常的同伴環境的聯係,構成內化和外化問題發展的重大風險因素[1011

盡管普遍認識到促進和預防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在許多國家,需求和資源供應之間存在差距。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早期幹預可以通過預防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及其發展為慢性疾病提供長期的健康和社會經濟效益[12].

盡管在醫院學、病因學和神經生物學術語中對發育年齡的臨床實體的發病有更廣泛的定義,但目前仍有大量兒童沒有得到神經精神病學或心理學方麵的關注。有時,他們在第一次接觸不專門處理發育年齡心理健康問題的專業人員(兒科醫生、全科醫生、輔助醫務人員等)時就停止了工作,沒有接觸到可能減少慢性疾病風險和不良預後的診斷和治療途徑[1213].所描述的數據表明,傳播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的患病率、符號學和風險因素的知識是極其重要的。特別指出,對從事兒童工作的非精神衛生專業人員進行培訓和監督,以查明和管理精神衛生問題,這是改善預防兒童和青少年精神衛生工作的一項戰略。[1314

在我國,很少有流行病學研究試圖對發育時期的心理健康,特別是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個全麵的看法,以評估人口中特別關鍵的領域,目的是評估、預防和幹預。

在意大利,PRISMA研究[15]估計了生活在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地區的3418名城市青春期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患病率和相關性。根據DSM-IV的研究顯示,情緒障礙的患病率為9.8%,外化障礙的患病率為8.2%。意大利青少年精神障礙的總體患病率與歐洲其他國家進行的研究結果相似。然而,很少有研究分析內化和外化問題在整個意大利青少年人口中的流行程度和影響。從之前的考慮出發,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整個意大利青年人口的代表性樣本中調查生活方式和內化和外化問題的普遍性,以及家庭和社會環境中可能增加這些問題發展風險的因素。

方法

這項研究是由意大利兒科學會推動的,是對托斯卡納地區青少年生活方式調查的區域研究的延伸[16].為了將調查擴展到意大利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以改善青少年的預防和醫療保健,我們的目的是:a)生活方式(與營養、互聯網使用、性活動和健康行為有關)以及意大利青少年內化和外化問題的流行程度,b)家庭和社會環境中的風險和保護因素。本研究的進一步目的是分析上述變量的性別差異。

設置

這項研究於2017年1月至6月在學校進行。參與者是在意大利不同地理區域的高中生中招募的(年齡在13歲以上)。

材料和過程

一個由意大利兒科學會協調的多學科工作組,由在大學或公共衛生部門工作的兒科醫生、心理學家、流行病學家、兒童精神病學家和社會學家組成,開發了一項由60個多項選擇題組成的在線調查。問卷的重點是提高在意大利高中或中學就讀的青少年對下列問題的態度和做法的了解:

  1. 1.

    身體感知、營養和健康行為:8個問題調查飲食習慣(與早餐、零食和午餐有關),青少年和兒科醫生報告的體重感知(正常體重、體重過輕、超重),以及體育活動的實踐。

  2. 2.

    上網和性行為:10個問題用於調查接受第一部智能手機的年齡、使用和濫用互聯網的頻率(上網時間超過預期、互聯網對研究的負麵影響、在網上找到可靠信息的看法)和性行為的頻率(使用避孕措施、通過性行為獲得經濟優勢、通過約會應用程序接受成年人的性建議)(李克特量表的回答從1 =從不到5 =總是)。

  3. 3.

    外化和內化問題:10個問題用於調查外化(經曆或實施霸淩或網絡霸淩行為、吸煙、吸毒、酗酒)和內化(強烈的心理承受感,實施自殘行為)問題的頻率(李克特量表的回答從1 =從不到5 =總是)。

  4. 4.

    家庭環境:調查10個問題:a)青少年的家庭環境(注明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或非家庭環境(收容所或兒童避難所)(3個項目);b)他們目睹爭吵、虐待或家庭暴力的頻率(3個項目,李克特量表上的回答從1 =從不到5 =總是);c)他們遇到問題或困難時向父母求助的頻率(2個項目,李克特量表,1 =從不到5 =總是);d)對與父母雙方關係質量的感知,以及在家庭中受到的關注(2個項目,李克特量表上的反應從1 =非常差到5 =非常好)。

  5. 5.

    社會環境:11個問題用於調查青少年的頻率:a)認為社會和學校環境能夠接受青少年的需求,b)在遇到困難時獲得朋友的支持,c)相比於真實的互動更喜歡“在線”互動,d)使用互聯網進行交流(李克特量表上的回答從1 =從不到5 =總是)。此外,還有兩個問題需要調查心理支持和谘詢心理學家。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團體或協會的成員資格。

除了這些數據之外,還收集了社會人口信息(性別、年齡、居住地、出生地(意大利/外國))。

意大利兒科醫師協會與地區當局聯係了意大利所有的中學,請它們向學生介紹關於青年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在線問卷。問卷是匿名的,參與是自願的。

校方向學生解釋了這項研究的目的,並邀請他們參與。如果他們同意,青少年完成一份在線調查問卷。

樣本

11527名13 ~ 21歲的青少年(49.7%為男性),平均年齡16.16歲。1.64)的研究對象是意大利高中的學生。按居住地理區域劃分的樣本分布數字為:意大利中北部31.6%(3637人),南部30.5% (n= 3519)和37.9%的島嶼麵積(n= 4371)。95%的受訪者出生在意大利(10938),其餘受訪者(n= 589)出生在其他國家。

數據分析

所有分析均使用SPSS 20 for Windows統計程序。

由於第2、3、4和5節中的大多數問題都是通過5點李克特量表(1 = never - 5 = always)來記錄頻率的,我們決定將問卷的答案重新編碼為3個選項1 = never;2 =偶爾(答案2 =很少,3 =有時);3 =通常(答案4 =經常,5 =總是)。此外,由於對父母關係質量的感知答案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從1 =非常糟糕到5 =非常好,因此我們決定將問卷的答案重新劃分為三個維度:1 =負麵(答案1 =非常糟糕,2 =糟糕);2 =中立;3 =積極的(答案4 =好,5 =非常好)。

采用卡方分析檢驗性別差異的統計學意義。認為有統計學意義p值< . 05。

結果

結果將在下列專題領域提出:

  1. 1.

    身體感知、營養和健康行為

表格1顯示研究人群中身體知覺、營養和健康行為變量的性別分布。

表1按性別分列的身體知覺、營養和健康行為變量的頻率和百分比

根據兒科醫生的說法,大多數(807%)青少年有足夠的體重。然而,隻有65%的參與者認為自己體重正常;傾向是認為自己超重,與兒科醫生的意見不一致(自我感覺超重27.7%,與兒科醫生的11.5%)。根據兒科醫生的說法,男性和女性在體重方麵的意見相同。然而,根據個人感知,自稱超重的參與者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差異顯著(卡方622,73,df = 2,p<組織)。在飲食習慣方麵,22.6%的受訪者表示從不在家吃早餐,16.4%的受訪者表示從不在學校吃零食。此外,46.6%的樣本(女性比例較高)不參加體育運動。

  1. 2.

    網絡曝光和性行為

我們樣本中的青少年在11歲時收到了他們的第一台智能手機(女性比男性早,11,3比11,6 f = 36,76;p<措施)。互聯網的使用在很多情況下暗示著一種依賴。超過一半的樣本在網上停留的時間超過了他們的預期。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過度使用和不正常使用的風險(她們聲稱在線時間超過預期)(卡方104,02;df = 2;p<措施)。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使用對學業成績產生了負麵影響,占707%。雖然31.9%的青少年聲稱上網時間偶爾會影響他們的學習,但17.1%的青少年認為學習通常是消極的。對於男性來說,這種負麵影響大於女性(卡方23,42;df = 2;p<措施)。大約一半的樣本(481%)認為他們通常能夠在網上找到可靠的信息。男性比女性更認為自己總能通過互聯網找到可靠的信息(卡方133,40;df = 2;p <措施)。

關於性行為,57,6%的樣本聲稱有過性行為,其中男性患病率(56,7%)高於女性。在年齡方麵,50%的13歲青少年(n141人中有72人自稱有過性行為,性別沒有差異。有過性經曆的青少年的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17歲為62.7%,19歲為793%)。在有過性經曆的青少年中,有34.4%的人聲稱他們在性交過程中從不使用避孕藥具。然而,“從不”使用避孕藥具的青少年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從13歲的69,4%下降到15歲的46,9%,到19歲的20%。在性別方麵,男性比女性更經常使用避孕藥具(卡方25286;df = 2;p<措施)。61,4%的樣本聲稱在家庭中沒有接受過任何性教育。

14.4%的樣本宣稱曾通過“約會”應用程序收到成年人的性建議,3.2%的樣本宣稱曾以性交易換取報酬。據報道,提供性服務以換取報酬的參與者中有三分之二是男性。這種差異在男性和女性之間具有統計學意義(卡方52,59;df = 1;p<措施)。表格2顯示網絡暴露和性行為在研究人群中的性別分布。

  1. 3.

    外化和內化問題

表2性別不同的上網頻率和性行為變量的百分比

36.8%的樣本聲稱他們吸煙,17%的人經常吸煙。女性吸煙者的比例顯著高於男性(Chi-square 31,13;df = 2;p<措施)。

關於豪飲,雖然61.3%的參與者表示從未豪飲,但8%的人表示經常豪飲。男性報告的酗酒行為比女性更頻繁(55.9%比44.1%)(卡方22,51;df = 2;p<措施)。

關於藥物使用,22.3%的樣本聲稱他們至少使用過一次藥物,6.5%的樣本聲稱他們使用藥物是正常的。藥物的攝入在男性中更為頻繁(卡方47,36;df = 2;p <措施)。

6687名參與者承認自己是欺淩或網絡欺淩的受害者。33.7%的樣本報告曾遭受欺淩,12.6%的樣本報告曾遭受過至少一次網絡欺淩。在67%的案例中,受欺負或網絡受欺負的青少年沒有與任何人談論他們的受害。

報告稱“經常”成為欺淩和網絡欺淩事件受害者的女性比例顯著高於男性(欺淩受害者卡方37,09;df = 2;p<措施;網絡欺淩受害者卡方110,59;df = 2;p<措施)。報告稱“經常”受到霸淩或網絡霸淩的男性比例顯著高於女性(卡方23,24;df = 2;p<措施)。

15.3%的樣本(n= 1759名青少年)聲稱自己至少有一次故意自殘。女性報告自我傷害的頻率明顯高於男性,偶爾和定期(卡方104,03;df = 2;p <措施)。6%的樣本報告稱“經常”感到強烈的心理痛苦。女性報告的這種經常性痛苦是男性的三倍(卡方331;df = 2;p <措施)。表格3.顯示內化和外化問題的性別分布。

  1. 4.

    家庭背景

表3根據性別,外化和內化問題變量出現的頻率和百分比

關於居住情況,約有8 / 10的青少年與父母雙方生活在一起,而十分之一的青少年生活在單親家庭。還有3.8%的樣本生活在重組後的家庭中(自己的父母和他/她的新伴侶),3.2%的樣本生活在“其他”情況下。3,4%的樣本宣稱他們的家庭是由同性父母組成的。6%的樣本在避難所住過一段短時間。

22%的受訪者聲稱經常目睹父母爭吵。四分之一的參與者報告在家庭環境中至少發生過一次身體和/或心理攻擊事件。在大多數情況下(61.7%),這種攻擊行為是由父母實施的(父親的攻擊頻率是母親的3倍),但青少年報告的攻擊行為來自他們的兄弟(11.4%)、叔叔(3.6%)或祖父母(3.6%)的百分比是顯著的。13.4%的年輕人報告說他們曾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其中2.9%的案件經常發生。

家庭氣氛中出現了性別差異,女性比男性更經常報告父母爭吵的目擊者(卡方179,89 df.2;p= .001),報告家庭攻擊程度更高(卡方值65,81;df.2;p< .001),他比男性更容易遭受身體和心理攻擊(卡方19,45;df.2;p =措施)。

與父母的關係被定義為整體積極的,母親會得到更積極的評價。在18%的樣本中,與父親的關係是負麵的,而與母親的關係隻有8.9%。關於青少年擔心的敏感問題和家庭溝通,46.8%的人表示他們通常會向父母傾訴他們擔心的事情。女性宣稱她們在遇到困難時比男性更求助於父母(卡方18,30;df。2;p<措施)。表格4顯示家庭環境變量的性別分布。

  1. 5.

    社會環境

表4根據性別,家庭背景變量的頻率和百分比

表格5顯示社會背景變量在研究人群中的性別分布。根據青少年的說法,社會環境允許他們有完全的表達自由。這種自由在51.7%的案例中被認為是“通常”的。此外,男性比女性更相信社會環境允許表達自由(卡方78,88;df。2;p<措施)。學校似乎遠離青少年的需求;事實上,大約一半的樣本(51,4%)報告說,學校“從不”接受青少年的問題。男生對學校關注男生問題的正麵評價多於女生(卡方18.30;df。2;p<措施)。樣本中的青少年聲稱在506%的案例中需要心理支持,但隻有15.8%的案例中這種需求得到了真正的心理評估。與男性相比,女性報告了更大的心理支持需求(卡方467,03;df 2;p< .001),以及更多地使用心理服務(卡方75,61;df 1;p <措施)。

更多的支持似乎來自朋友。大多數青少年(58.3%)表示,遇到問題時通常會向朋友求助,遇到困難時也會得到朋友的幫助(702%)。女性報告稱,她們遇到問題時比男性更“經常”與朋友交談(x平方170,03;df = 2;p< .001),並且他們得到了他們的幫助(卡方33,83;df = 2;p <措施)。在孤獨的時刻,35.8%的青少年報告使用互聯網或社交網絡與他人交談,在女性中這種情況發生得更頻繁(x平方數245,30;Df = 2 p < .001)。

社會關係既發生在非正式群體中,也發生在正式群體中。35.7%的樣本(n= 4113),實際上自稱是青年協會的成員。參加最多的協會是童軍(世俗或宗教)(37.7%),體育(18.2%),或地區傳統(10.1%)。

現實社會關係通常比虛擬社會關係更受歡迎,但約有1 / 10(9.2%)的青少年表示,他們“總是”更喜歡在線互動,而不是麵對麵。男性和女性之間沒有區別。

表5社會環境變量按性別分列的頻率和百分比

討論

本文提出的調查提供了有關意大利青少年特點的有趣的新數據,強調了預防、支持、信息和培訓所有處理兒童身心健康的專業人員的重要性。

關於身體感知,盡管根據兒科醫生的說法,10個青少年中有8個體重充足,但隻有6個認為自己體重正常。青少年傾向於認為自己超重。與男性相比,女性的這種傾向更高。此外,女性報告的飲食限製旨在減少攝入,從而減輕她們的體重。年輕、女性、對超重的誤解和節食是少數幾個被確定的與飲食失調的發展有可靠聯係的風險因素。1718因此,一些青少年可能從最初試圖控製體重發展到不健康的飲食限製,甚至饑餓。減肥通常會被媒體的體型模型、同伴和家庭環境所強化,但對身體想象的過度關注會導致不完全的飲食失調和其他精神病理問題(社交孤立、易怒、難以集中注意力)。對身材的不滿和對苗條身材的渴望被描述在年輕的男孩和女孩身上,青少年早期可能會認可媒體宣傳的身材苗條模特的形象,作為理想的標準。19].

這項研究的發現與文獻一致,指出了對飲食失調進行預防性幹預的重要性,在青少年中傳播正確飲食的適應症,並對高危人群進行攔截。

研究的第二部分旨在調查網絡接觸和性行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意大利青少年在11歲時收到了他們的第一部智能手機。作為數字原住民,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機在網絡空間中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在追求即時反應和反饋的過程中尋找情感關係。然而,考慮到他們不成熟的控製能力,青少年導致了智能手機上癮的高風險。兒科醫生應該鼓勵父母考慮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一部智能手機,因為這種工具似乎很難操作。青少年(尤其是女性)似乎麵臨著過度使用和不正常使用智能手機的風險(他們聲稱經常上網的時間超過預期),這對學習成績產生了負麵影響。

關於性習慣,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一區域的活動有一定程度的早熟,這伴隨著風險意識的降低,以及隨之而來的避孕藥具的不良使用。該樣本表明,即使在今天,我們國家的性教育也不是在家庭或學校環境中進行的,而是根據同齡人的跡象進行的,這並不能確保充分的教育。這些數據讓我們反思,對於兒科醫生和所有從事青少年工作的人來說,促進幹預措施,幫助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兒童的父母給他們的孩子提供正確的性教育是多麼重要[2930.

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是,3.2%的青少年有過性經曆以獲得經濟利益,14.4%的青少年接受過成年人的性建議,主要是通過社交網絡或約會應用程序。這些數據再次表明了意大利年輕人上網的風險。事實上,盡管青少年認為自己能夠在網上找到可靠的信息,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他們不能,因為他們通過應用程序收到成年人的性建議,而且他們報告說自己是網絡欺淩的受害者。

研究的第三部分旨在增加我們對外化和內化問題的認識。關於毒品消費,我們的研究顯示,10個青少年中有2個至少吸食過一次毒品。此外,6.5%的青少年表示經常吸毒,8%的青少年表示經常酗酒。經常酗酒和吸毒的男性比女性更頻繁。

反複酗酒和吸毒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說明了這些數據的相關性。事實上,早期和反複的酗酒與注意力功能的衰退、語言學習和短時延遲記憶任務的認知能力下降有關,它們之間存在線性劑量依賴關係。此外,青少年時期接觸物質可能會對認知功能產生負麵影響,吸食大麻的人會出現注意力缺陷[20.,在工作記憶、語言學習和記憶方麵表現較差。此外,觀察到劑量越大、發病年齡越早,在視覺空間功能和心理運動速度任務中的表現就越差[212223].在文獻中,使用大麻已被證實為使用其他非法藥物的危險因素[24].我們的數據還顯示,女性吸煙的頻率高於男性。這些數據特別有趣,因為這種行為的早熟與煙草依賴風險的增加之間存在密切聯係,並由此產生長期影響[25].即使在青少年時期短暫接觸尼古丁也會對神經化學和行為產生長期影響,包括認知功能下降,並可能增強藥物獎勵[2627應該進行早期幹預,特別是在女性人群中,根據我們的數據,這導致了更高的風險。事實上,流行病學數據一直表明,婦女戒煙成功率較低,患煙草相關疾病的風險較高,而且對尼古丁戒斷的不良影響特別敏感[28

關於霸淩,十分之三的青少年報告曾被霸淩,十分之一的青少年報告在他們的生活中至少被網絡霸淩過一次。在大多數這些案例中,受欺負或網絡受欺負的青少年沒有與任何人談論他們的受害。女性更頻繁地成為欺淩和網絡欺淩的受害者,而男性則傾向於扮演欺淩或網絡欺淩的角色。文獻表明,霸淩經曆通常僅限於學校,而參與麵對麵霸淩的負麵後果涉及社會心理調整[30.和對學校的看法[31].此外,網絡欺淩的受害者報告說,他們害怕上學。32對一些年輕人來說,這種恐懼會升級為主動逃避,表現為逃學。33].參與網絡欺淩也會導致年輕人在學校感到不安全[34和對學校持消極態度[35].因此,兒科醫生應特別注意家長或青少年報告的逃避學校和害怕學校的症狀,因為這些症狀可能是欺淩的跡象。

最後,15%的青少年聲稱自己至少有過一次故意自殘的經曆,而且女性比男性更頻繁地報告這種行為,並伴有心理痛苦。在文學和媒體中被稱為“自傷行為”、“自傷”、“自傷”、“自殘”或“切割”,自傷通常被定義為在沒有自殺意圖的情況下,出於社會不認可的目的,故意對身體組織進行自我傷害[36].研究表明,自殘部位通常在衣服隱藏的地方,如手臂、腹部、大腿內側、腳、生殖器和軀幹(尤其是女性胸部附近)。我們的研究結果從減少心理疼痛、表達和減輕心理困擾等方麵證實了以往關於自殘原因的研究結果[37].鑒於已經注意到,自殘在統計上與自殺風險的增加有關,並可能導致意外的嚴重傷害或死亡[38],兒科醫生應注意在就醫期間,當青少年脫掉衣服時,割傷或自殘的跡象。未來的研究應該探索自殘青少年的家庭環境。

關於家庭方麵,必須指出,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在原籍家庭中目睹了身體或心理上的攻擊。許多研究已經提供了證據,證明父母的環境對青少年的參與有重要的影響。作為暴力受害者或目擊者的青少年男性表現出較高的暴力施暴率,以及較低的自我控製水平[39].相反,作為受害者的青春期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企圖自殺和自殘。據估計,少女自殘的人數是男孩的五到六倍。40].此外,遭受暴力會使人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和身體健康問題;兒童時期遭受身體虐待的人患抑鬱症的幾率增加54%,發生危險性行為的幾率增加78%,患肥胖症的幾率增加32%。然而,盡管這一現象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關,但隻有一小部分暴力事件報告給執法部門、保健醫生或兒童保護機構。最有效的預防暴力策略包括以父母和家庭為重點的項目、幼兒教育、學校項目、治療或谘詢幹預措施以及公共政策[41].因此,兒科醫生應特別注意家庭衝突和暴力的症狀,當他們認為存在負麵家庭環境的風險時,他們應在與青少年的私下談話中探討這一主題[42].

我們的數據表明,在青少年的印象中,學校似乎很遙遠,不能接受青少年的需求和問題。女童在更大程度上受到這種學校不足的影響。

此外,今天的少女遭受內化問題,如軀體症狀和精神健康問題,與過去幾十年相比比例更高[143].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問題目前是全球公共衛生挑戰[42]並影響全球10-20%的兒童和青少年[2].因此,我們鼓勵學校推廣精神健康知識。

兒科醫生和學校應該配備一些元素,鼓勵年輕人在一個他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被傾聽、而不用擔心被評判的環境中成長[44].

在我們的樣本中,超過一半的青少年感到需要心理支持,但隻有15%的情況下這種需求得到了滿足。必須對教師和保健專業人員進行培訓,以識別心理困擾的跡象和症狀以及麵臨風險的兒童。

本研究應考慮到某些局限性。首先,這項調查隻分析了性別差異,忽視了其他人口統計變量(如年齡)可能在促進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作用。進一步的研究應深入這方麵,分析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在年齡上的差異。其次,本研究未考慮青少年生活方式與家庭或同伴環境的關係。因此,舉例來說,我們不可能知道家庭環境如何影響意大利青少年的內化和外化問題。同樣,我們的發現也沒有讓我們理解社會環境(學校、正式或非正式的同齡人群體)是如何影響內化和外化行為的。未來的研究應該探索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然而,盡管有這些局限性,這項研究還是非常有趣的,因為它涉及了整個意大利領土上的大量人口樣本,為了解青少年的內化和外化問題提供了見解。

結論

這項研究包括對意大利青少年的調查,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次對生活在意大利北部、中部、南部和島嶼地區的1.1萬多名青少年進行調查。此外,本研究的發現也為衛生專業人員及學校主管部門促進健康計劃提供有用的指示。首先,對身體形象的錯誤認識和超重的認識,特別是在女性青少年中,構成了隨後飲食失調的風險因素,應該在臨床和學校環境中與青少年進行認真評估和討論。第二,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機的後果應該在臨床和學校與父母討論。事實上,過早使用個人智能手機和青少年不成熟的控製能力比智能手機相關的健康風險行為(如性活動和網絡欺淩)更能增加依賴的風險。

此外,存在的健康風險行為,如酗酒和藥物消費,應鼓勵促進具體的幹預方案。青少年報告的內心痛苦和需要心理支持沒有告知學校當局或保健專業人員,而是融入了自殘行為,構成了後來企圖自殺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因此,改善學校內的心理服務將成為預防痛苦的保護性因素。對自殘行為的早期發現將允許早期幹預。

參考文獻

  1. Bor W, Dean AJ, Najman J, Hayatbakhsh R.在21世紀,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增加嗎?精神病學雜誌。2014;4(7):606-16。

    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2. 全球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的證據。《柳葉刀》雜誌。2011;378:1515-25。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3. 劉誌強,劉誌強,劉誌強,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精神衛生調查倡議中的精神障礙終生患病率和發病年齡分布。世界精神病學。2007;6:168 - 76。

    PubMed公共醫學中心穀歌學術搜索

  4. 阿肯巴克都TM。Achenbach基於經驗的評估係統(ASEBA):發展、發現、理論和應用。伯靈頓:佛蒙特大學兒童、青年和家庭研究中心;2009.

    穀歌學術搜索

  5. 荷蘭青少年自我報告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十年趨勢。《精神病學與精神病學》2008;43:349-55。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6. 矛LP。青少年飲酒對大腦和行為的影響。神經科學進展。2018;19(4):197-214。

    中科院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7. 青少年心理健康、行為問題與學業成績。健康社會行為研究。2012;53(4):482-97。

    PubMed公共醫學中心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8. 劉國強,劉國強,劉國強。美國精神障礙與教育成就的關係。心理學雜誌2008;42:708-16。

    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9. 從青春期早期到成年早期,男性和女性健康風險行為的變化。健康Psychol。2013;32(6):685 - 94。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10. D.社會經濟地位與青少年成長的關係:一個係統的綜述。社區心理學。2017;59(1-2):219-38。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11. 王曉東,王曉東。父母關係與青少年飲酒行為:飲酒動機的中介作用。路徑替換使用誤用。2015; 50(12): 1560 - 70。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12. Coghill D.社論:臨床服務是否需要更認真地對待品行障礙。兒童精神病學雜誌。2013;54(9):921-3。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13. 實踐者評論:流行病學如何幫助我們計劃和提供有效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兒童精神病學雜誌。2008年9月;49(9):900-14。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14. Foy JM, Kelleher KJ, Laraque D.加強兒科精神衛生保健:準備初級保健實踐的策略。美國兒科學會心理健康特別小組。兒科。2010;125(增刊3):S 87-108。

    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15. 劉國強,劉國強,劉國強,等。意大利青少年精神障礙的患病率和相關性:PRISMA研究。歐洲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2009;18(4):217-26。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16. Campolmi E, Gonzalez J, Bonini G. Le problematiche dell '青春期問題:una ricerca della società意大利兒科合作托斯卡納·米開朗基羅·迪·費倫澤。托斯卡尼醫學。2018;3:17-9。

    穀歌學術搜索

  17. Pratt BM, Woolfenden SR.預防兒童和青少年飲食失調的幹預。Cochrane係統評價數據庫2002;(2):CD002891。DOI: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02891

  18. 金NH,施耐德M,伍德C, AAP營養委員會。預防青少年肥胖和飲食失調。兒科。2016;138 (3):e2016164。

  19. 媒介理想與青少年早期身體形象:選擇性回避還是選擇性暴露?身體形象。2018;26:50-9。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20. 大麻與青少年認知係統的關係。Adolesc精神病學。2013;3(2):135 - 47。

    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21. Ganzer F, Bröning S, Kraft S權衡證據:一項關於大麻使用對戒除青少年和成人的長期神經認知影響的係統綜述。Neuropsychol啟2016;26(2):186 - 222。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22. Hanson KL, Medina KL, Padula CB。青少年酒精和藥物使用對青年成年期神經心理功能的影響:10年結果兒童青少年藥物濫用[J] . 2011;20(2): 135-54。

    PubMed公共醫學中心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23. Nguyen-Louie TT, Castro N, Matt GE。4年以上新出現的酒精和大麻使用行為對青少年神經心理功能的影響酒精類藥物研究。2015;76(5):738-48。

    PubMed公共醫學中心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24. 青少年吸煙和大麻使用之間的過渡:從發病到日常使用的多狀態模型。癮君子Behav。2011;(11):1101 - 5。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25. Holliday ED, Nucero P, Kutlu MG。慢性尼古丁對小鼠情緒和認知行為及海馬細胞形態的長期影響:成年和青少年尼古丁暴露的比較神經科學進展。2016;44(10):2818-28。

    PubMed公共醫學中心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26. Treur JL, Willemsen G, Bartels M.在青春期吸煙是注意力問題的風險因素。生物精神病學雜誌。2015;78(9):656 - 63。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27. Torres OV, Tejeda HA, Natividad LA, O 'Dell LE。在青春期發育期間對尼古丁獎賞效應的脆弱性增強。藥物化學。2008;90(4):658-63。

    中科院PubMed公共醫學中心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28. Cross SJ, Linker KE, Leslie FM。尼古丁對發育中的大腦的性別依賴效應。神經科學進展。2017;95(1-2):422-36。

    中科院PubMed公共醫學中心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29. 《兒科環境中的性與生殖健康保健服務》。兒科。2017;140(5):1 - 15。

    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30. 劉誌強,劉誌強,劉誌強。青少年發性短信與物質使用、性行為、越軌行為的關係:人際關係背景是否重要?《青少年》2018;2:54-68。

    穀歌學術搜索

  31. 學校欺淩:發展和一些重要的挑戰。《臨床心理學》2013;9:751-80。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32. 性騷擾、欺淩和高中男女生的學校結果。暴力侵害婦女行為。2016;22(1):112-33。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33. Raskauskas J, Stoltz AD。青少年參與傳統和電子欺淩。Dev Psychol。2007;43(3):564 - 75。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34. 張誌強,張誌強,張誌強。青少年網絡欺淩的社會心理風險因素:一項基於人群的研究。中華精神醫學雜誌2010;67(7):720-8。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35. 從網絡欺淩到電子攻擊:現象的類型學。ebd。2012; 17:305-17。

    穀歌學術搜索

  36. Ougrin D.評論:自殘:全球健康優先事項——對Brunner等人的反思。兒童精神病學雜誌。2014;55(4):349-51。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37. Klonsky ED, Muehlenkamp JJ。自殘:從業人員的研究回顧。臨床心理學雜誌。2007;63(11):1045-56。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38. 李誌剛。青少年自殘行為與自殺的關係研究。中國青少年醫學雜誌2007;31(7):634 - 634。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39. Muftić LR, Updegrove AH。自我控製對父母教養和青少年犯罪的中介作用:一個跨國樣本的性別化方法。國際刑事犯罪研究。2018;62(10):3058-76。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40. 兒童和青少年自殘的流行病學和本質:來自英國多中心自殘研究的發現。歐洲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2012;21(7):369-77。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41. 薩姆納·薩,Mercy JA。美國的暴力:地位、挑戰和機遇。《美國醫學協會雜誌》上。2015, 314(5): 478 - 88。

    中科院PubMed公共醫學中心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42. Ferrari AJ, Charlson FJ, Norman RE.《按國家、性別、年齡和年份分列的抑鬱症負擔:2010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發現》。《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2013;10 (11):e1001547。

    PubMed公共醫學中心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43. King S, Chambers CT等。兒童和青少年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學再探討:一個係統的回顧。痛苦。2011;152(12):2729 - 38。

    PubMed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44. 6 .利用加拿大學校的心理健康課程,持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BMC精神病學。2014;14:379 - 85。

    PubMed公共醫學中心文章穀歌學術搜索

下載參考

確認

這個項目是由Giovanni Vitali Rosati博士(意大利兒科學會托斯卡納分會主席)的想法產生的,他組成了一個團隊:Conforti G., De Masi S., Donzelli G., De Luca G., Giannino P., Gonzalez Gonzalez J., La Forgia N., Licustri S., Milone AR., Nobili B., Salvini L., Smorti M., Sperlì D。

感謝意大利兒科學會總統對研究實現的支持,感謝意大利兒科學會前任主席(Corsello G.)和意大利兒科學會各地方單位主席(Armiento D.,Baldo E., Biasucci G., Cassata N., Collacciani G.)的有用幫助;Conforti G., Felici L., Ferrara P., Gianino P., Marchisio P., Montanari G., Morlupo M., Mura RM.。, Nobili B., Rugolotto S., Simonetti MLD。Sperli D。

感謝米瑪·布魯諾教授,是他讓這一切在普利亞得以傳播。

資金

這項研究的作者沒有得到任何專門的資助。

數據和材料的可用性

在當前的研究中使用和/或分析的數據集可從通信作者在合理的要求。

作者信息

作者和聯係

作者

貢獻

GVR對研究的構想、設計和實現做出了重大貢獻;MS、GVR、JG、AM對問卷有貢獻;JG提供了在線問卷;MS參與了數據分析,並起草了手稿中的方法和結果部分;AM對數據的解釋做出了貢獻,並起草了引言和結論部分;GVR、JG對稿件進行了嚴格的修改,最終審定了即將出版的版本。所有作者閱讀並批準最終稿。

相應的作者

對應到瑪蒂娜Smorti

道德聲明

倫理認可和同意參與

機構審查委員會批準了這項研究。學校主管部門(校長和老師)被告知了研究項目及其目標,並討論和批準了在線問卷。學校當局通知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有關這項研究,並獲得了他們的同意。

同意出版

不適用。

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聲明他們之間沒有利益衝突。

出版商的注意

beplay外围下载施普林格《自然》對出版的地圖和機構附屬關係中的管轄權要求保持中立。

權利和權限

開放獲取本文根據知識共享署名4.0國際許可協議(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它允許不受限製地在任何媒體上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您要適當地注明原作者和來源,提供創作共用許可的鏈接,並說明是否進行了更改。知識共享公共領域轉讓豁免書(http://creativecommons.org/publicdomain/zero/1.0/)適用於本文提供的數據,除非另有說明。

再版和權限

關於這篇文章

通過十字標記驗證貨幣和真實性

引用這篇文章

M. Smorti, A. Milone, J. Gonzalez Gonzalez。et al。青少年自拍:意大利兒科學會對青少年生活方式的調查。斜體字J Pediatr4562(2019)。https://doi.org/10.1186/s13052-019-0653-7

下載引用

  • 收到了

  • 接受

  • 發表

  • DOIhttps://doi.org/10.1186/s13052-019-0653-7

關鍵字

  • 青少年
  • 身體的感覺
  • 性行為
  • 心理健康
  • 內在的問題
  • 外化問題
  • 家庭暴力
Baidu
map